Read Full Paper

績效評價遠非精確的科學。各種研究表明,績效評價的設計可能不完美,或評價者有局限,從而導致誤差。不過,評價者除了準確評估其物件外,還可能有其他目的。

這是王小曄、黃健輝和鄺玉儀所做研究的核心。他們考查了同儕和非同儕環境下的績效評價。他們證明,不僅評價者的目的影響到評價的結果,而且其應用還因被評價者的績效水準而異。評價者根據其目的,拉高一位元被評價者的分數,壓低另一位元被評價者的分數。

作者重點考慮通常與績效相關的四個目的:和諧、公平、激勵和身份。後者用作對照,因為它是衡量一個人長項和弱項的標準尺度。

在一項研究中,要求在一個專案各個小組中合作的本科生提交同儕評價。評價表經過精心設計,涵蓋所有四個目的,能夠顯示當某些目的在發生作用時,評價是如何被調整的。

在以減少衝突為宗旨的和諧目的下,與身份/對照目標相比,學生顯著拉高了低等和中等績效者的分數,但只是很輕微地拉高優等績效者的分數。

同樣,在公平和激勵目的下,低等和中等績效者的分數被拉高。不過,儘管作者預測,在公平目的下,學生會壓低優等績效者的分數,以促進公平或平等,而在激勵目的下,會讓優等績效者繼續認為自己能做得更好,但這種現象沒有出現。他們也拉高了分數,但拉高幅度要小得多。

作者說:「我們猜想,在公平問題上,評價者可能運用了雙重標準,根據平等標準提高低等績效者的評分,並依據公平標準,不扭曲優等績效者的評分。」

「在激勵目的下,他們可能假設優等績效者已經有很強的動力,所以不需要用負面回饋加以激勵。」

在第二項研究中,學生觀看了《學徒》片斷,並評價片中六名團隊成員的表現。這一非同儕評價為評價者的目的提供了不同的視角,不過和第一項研究一樣,評價者扭曲了自己的評分以便達到某種目的。

最大的影響出現在公平和激勵目的下。在公平目的下,優等績效者的評分被壓低,但低等和中等績效者的評分沒有被扭曲。在激勵目的下,低等績效者的分數被拉高,但中等和優等績效者的分數沒有顯著改變。在和諧條件下,沒有發現顯著的影響。這不足為奇,因為他們不是在評價自己的同儕。

作者說:「在兩項研究中,優等績效者和低等績效者的分數扭曲是不同的,但範式是一樣的:分數的差別性減低了。」

從實際應用這一研究成果的角度,作者指出,績效評估往往被用於達成管理中的其他目的,如維持團體和諧和促進團體生產力。作者說:「因此評價者不得不考慮,如果公佈準確的績效評分結果,可能會有什麼有害後果。當評價準確性不是評價者的主要目的時,他們可能會有意扭曲評分,以便達成其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