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公司宣佈即將回購股票,市場往往視其為好消息,縱使沒有指引要求任何公司進行回購,亦會作出正面回應。事實上,一些公司從沒進行股票回購。究竟為何市場會作出如此反應?
研究員Utpal Bhattacharya和Stacey Jacobsen有以下的解說:這些資訊可能意味著市場低估了公司的價值。公司可透過宣佈股票回購以吸引投機者對公司進行更深入的審查、發掘公司的實際價值並買入股票,從而協助提升其股價。
「一間價值被低估的公司可透過宣佈回購股票,吸引投機者對公司進行更深入的審查,從而突顯其與價值被高估的公司之間的分別;由於價值被高估的公司並不會從公眾的注意中獲利,因此大部分價值被高估的公司並不會仿效。」
如上述是真正的原因,價值被低估的公司為何不只宣佈回購,但實際不回購股票?作者認為這技巧並不適用於高知名度的公司。例如Google這間已經吸引很多注意力的公司並不會因此而吸引更多關注。而且,已受高度關注的公司於價值估計上並不會存在太大誤差。因此,像Google這樣高知名度、價值沒太大誤差的公司,一旦宣佈將回購股票時必須進行股票回購。這些公司必須一諾千金。
以闡述此現象,他們建造了一個概念模型,並將其應用於7,602間美國公司。這些公司在1985年至2012年間宣佈了股票回購。其中約24%於回購聲明發出的財政年度連一股都沒有回購,包括13%的公司在4年內或在退出標準普爾公司會計資料庫(他們資料的來源)前都沒有回購。
股票的潛在錯誤定價無疑難以判斷,因此作者用了一籃子變數,當中包括股票在應對於股票市場資訊的延遲、將這些資訊整合到其交易成本的緩慢性、分析這間公司的分析師數量,以及靠市值、機構擁有權、股東數量、員工數量和廣告費用等衡量投資者關注度和認可度。以上變數說明了這股票的知名度以及市場上關於此股票的資訊是否最新及最準確。
作者表示:「我們發現,宣佈回購但不進行回購的公司股票對資訊反應較緩慢、交易成本較低、仲介機構所提供的資訊較少、投資者對公司的關注度和認可度亦會較低。以上特點常見於股票價值與其內在價值偏差較大的公司。」
他們發現,投機者更有可能買賣大幅度低於現價的股票,因而從價格調整中獲利 - 結果是公司因此無需進行回購。他們表示:「如果抑價偏低,公司便無法吸引投機者的注意,因此,公司將必須兌現承諾,回購其股票。」
據他們於公司宣佈回購的短時段內的仔細研究,沒有進行回購的公司之異常收益及異常交易數量明顯高於有進行回購的公司,此舉進一步證明受益公司定價過低。
他們表示:「這些結果意味著沒有回購股票的公司的錯誤定價修正幅度比回購股票的公司大。而且,投機者對非回購公司股票的買賣能夠令股票價值更貼近公司的基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