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公司宣布即将回购股票,市场往往视其为好消息,纵使没有指引要求任何公司进行回购,亦会作出正面回应。事实上,一些公司从没进行股票回购。究竟为何市场会作出如此反应?

研究员Utpal Bhattacharya和Stacey Jacobsen有以下的解說:这些信息可能意味着市场低估了公司的价值。公司可透过宣布股票回购以吸引投机者对公司进行更深入的审查、发掘公司的实际价值并买入股票,从而协助提升其股价。

「一间价值被低估的公司可透过宣布回购股票,吸引投机者对公司进行更深入的审查,从而突显其与价值被高估的公司之间的分别;由于价值被高估的公司并不会从公众的注意中获利,因此大部分价值被高估的公司并不会仿效。」

如上述是真正的原因,价值被低估的公司为何不只宣布回购,但实际不回购股票?作者认为这技巧并不适用于高知名度的公司。例如Google这间已经吸引很多注意力的公司并不会因此而吸引更多关注。而且,已受高度关注的公司于价值估计上并不会存在太大误差。因此,像Google这样高知名度、价值没太大误差的公司,一旦宣布将回购股票时必须进行股票回购。这些公司必须一诺千金。

以阐述此现象,他们建造了一个概念模型,并将其应用于7,602间美国公司。这些公司在1985年至2012年间宣布了股票回购。其中约24%于回购声明发出的财政年度连一股都没有回购,包括13%的公司在4年内或在退出标准普尔公司会计数据库(他们数据的来源)前都没有回购。

股票的潜在错误定价无疑难以判断,因此作者用了一篮子变量,当中包括股票在应对于股票市场信息的延迟、将这些信息整合到其交易成本的缓慢性、分析这间公司的分析师数量,以及靠市值、机构拥有权、股东数量、员工数量和广告费用等衡量投资者关注度和认可度。以上变量说明了这股票的知名度以及市场上关于此股票的信息是否最新及最准确。

作者表示:「我们发现,宣布回购但不进行回购的公司股票对信息反应较缓慢、交易成本较低、中介机构所提供的资讯较少、投资者对公司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亦会较低。以上特点常见于股票价值与其内在价值偏差较大的公司。」

他们发现,投机者更有可能买卖大幅度低於現價的股票,因而从价格调整中获利 - 结果是公司因此无需进行回购。他们表示:「如果抑价偏低,公司便无法吸引投机者的注意,因此,公司将必须兑现承诺,回购其股票。」

据他们于公司宣布回购的短时段内的仔细研究,没有进行回购的公司之异常收益及异常交易数量明显高于有进行回购的公司,此举进一步证明受益公司定价过低。

他们表示:「这些结果意味着没有回购股票的公司的错误定价修正幅度比回购股票的公司大。而且,投机者对非回购公司股票的买卖能够令股票价值更贴近公司的基本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