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既是經濟活動,也是社會活動。這種社會層面對組織有深遠的影響,從員工對公司的責任感,甚至到他們的任務績效,無不如此。
竹內 理樹、Seokhwa Yun和黃健輝重點研究工作與社會活動的具體關係,即“交換”觀念。交換觀念指員工認為自己在工作中付出的努力應該取決於他們在組織機構中受到的待遇。交 換觀念中個體差異的影響以前未得到充分研究,作者表示,員工及其績效不僅受到自身交換觀念的影響,也受到同事交換觀念的影響。
作者說:“對互惠的看重程度,並非所有人都相同,而假定所有人都同樣看重互惠,就可能會對社會交換的品質及其後果得出錯誤的結論。”
他們調查了376對員工-同事-經理的交換觀念、互動及任務績效,重點關注上述差異及後果。他們對比答案,考察員工和同事的交換觀念性質如何影響員工對其組織的“義務感”及其任務績效。
由於交換觀念強的個人比交換觀念弱的人更關注負面的體驗資訊,所以員工自身的交換觀念與其義務感,以及他們與經理的交流呈”負相關”。他們的態度又會影響到任務績效。
最重要的是,同事的交換觀念影響到員工的自身交換觀念、其義務感及其與經理互動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如果同事有很強的交換觀念,身邊的人就會受到負面感染,不過,如果焦點員工也有很強的交換觀念,這種影響就不太明顯。
此外,“交換觀念強的同事往往會認為無論待遇多好都是自己應得的,因而在改進工作績效上所付出的努力少於交換觀念弱的同事。因此,有這種同事的員工很可能會在工作中少出力,進而導致工作績效差,”作者說。
在本研究中納入同事尤其重要,因為這擴大了職場動態因素的範圍,超越了其他類似研究通常以員工和組織為研究重點的範疇。
作 者說:“同事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參照物,首先是因為他們不僅是工作中社會環境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而且實際上還能界定這一環境。其次,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和工 作績效有可能受到他/她與其他員工產出投入比的社會對比的影響。其三,員工與同事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重要,原因是越來越多的組織機構採取了比較扁平的組織 結構與基於團隊的結構。”
這些研究結果對組織有著實際意義,特別是在扁平結構增多的情況下。公司必須意識到同事對形成員工感受所產生的影響,不過公司也應認識到這方面的一些局限。
作者說:“交換觀念作為一個穩定的個體差異變數,與社會交換的品質和任務績效呈負相關關係,因此,在人員甄選評估中納入這一因素或許會有好處,並應該在其他資質相同的情況下,力求甄選交換觀念較弱的個人。
“此外,組織應該認識到,儘管要改變一個人的信念或交換觀念會很難,但可能有其他方式來增加員工與領導者的互動品質和義務感,比如授權、組織公正和正面的企業文化或氛圍。”
BizStudies
工作的社會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