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師和投資者可能會接受某些資產組合選擇上的分歧,但是這種分歧的性質及其與資產組合的相互作用本身可能會對回報和資產價格產生影響。
以前的研究已經表明,較大的分歧與較高的價格和較低的後續回報相關。余家林教授以這一結論為基礎,界定了最有可能產生影響的分歧特徵,以及受影響最多的股票類型。
一個主要問題是考察個別股票預測分歧的“自下而上”法與參考市場指數預測的“自上而下”法之間可能有很大差異。
余教授說:“自下而上的分歧是用數千隻個別股票的預測構建,而在我們的樣本中大約平均只有20個分析師研究標普500。
“分析師的工作很可能反映了投資者的選股重點,但一些個別股票分歧可能無法反映在自上而下的分歧中。例如,投資者對市場的未來前景可能意見一致,但是對哪檔股票將領先或落後可能會有分歧。因此,可能會存在強烈分歧,而這種分歧可以通過自下而上辨別出來,因而自下而上更能代表市場上的觀點分歧。”
他說房市就是這方面的一個例證。自上而下法可能會試圖捕捉全國市場上購房者的情緒,但是如果購房者傾向于關注本地房市狀況,這種方法是否仍然有效呢?
余教授用1981-2005期間的分析師預測來檢驗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法,並確認,在有分歧時,自下而上法的確是衡量資產價格的更好辦法。資料顯示,用自下而上法,分歧增加一個標準差,與一年後股市回報下跌6.6%相關。
他的研究還表明,在衝擊分歧面前,股票回復均值很慢。衝擊有大約一年的「半衰期」,需要大約三年才能大體回復均值。
分歧大時,股價往往升高,但是這與折讓率新聞的相關性高於現金流新聞,因而較高的分歧導致較低的折讓率。
成長股對投資組合分歧的敏感度高於價值股,這表明價值溢價受到分歧影響。
總的來說,正如所料的那樣,分歧大的股票表現不如分歧小的股票。
“綜上所述,有關股權溢價、折讓率和價值溢價的證據證明這一假設不謬:分歧對股市的均衡價格和預期回報有重大影響。”
余教授得出結論:“從房屋和藝術品到鬱金香花球,分歧的條件和賣空限制可能對任何事物都是有效的,因此探討分歧對其他市場的影響也許會取得成果。”
BizStudies
市場分歧與股票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