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7世紀荷蘭郁金香泡沫到20世紀末互聯網泡沫,投機資產價格泡沫在歷史上並不鮮見。研究人員對這些價格泡沫作了細致研究,以期理解價格逐漸超出基本資產價值的過程及成因,但這些研究都存在資料不全、事後之明的缺陷。如果有一個能讓觀察者跟蹤泡沫形成的受控現實環境,又會如何呢?
2005至2008年中國就存在這樣的環境,當時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權證泡沫,同時還有詳盡的數據顯示泡沫如何形成以及參與者作何反應。
權證發行於2005年,使投資者能對相應的股票進行對衝或投機。這些股票的價值設有條件,可以被認為是對泡沫的制衡,即它們是可以公開觀測的,且權證都有預設的限定期限。然而權證引發了狂熱,結果認沽權證遠遠背離價值,肯定會分文不值。
正如研究泡沫的熊偉和余家林所指出的那樣:“權證產生的投機泡沫,相比以往的泡沫,即便不是有甚之,也無不及。每一只權證的交易量都達到數十億元人民幣,價格暴漲,日平均換手率在300%以上。”
盡管深圳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表公告,警示投資者股價與權證預購價過於懸殊,但投資者依然如故。那麼,交易量如此之大,價格如此之高,是什麼造成的?招行權證是一個更為極端的實例,盡管該權證幾乎沒有行權價值,但一天的交易量達到70億美元。
作者認為,樂觀情緒似乎是其中的一個因素。樂觀的投資者可能認為,自己將來可以將資產轉售給更樂觀的投資者,從而進一步推高價格。支撐這種信念的是中國禁止賣空金融證券,且投資者對權證基本面看法不一。
“權證買入者預料其他投資者的信念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波動,願意高價買入,因為他擁有將來向其他人轉售權證、獲取投機利潤的選擇權。
“對未來價格走勢看法不一的投資者越多,彼此交易的次數就越頻繁,為轉售選擇權付款的意願就越高。資產回報波動越大,投資者意見分歧就越大,因而泡沫也變得越大。”
最後一個交易日之前和期間,權證價格逐步回落,證明這一理論是正確的,因為它暗示轉售權證獲取投機利潤的機會在逐漸變小。
作者還發現,有證據表明“反饋回路”可能也在短短幾分鐘間隔後推高價格,而精明的投資者可能在利用泡沫。
在作者研究的18只認沽權證中,幾乎沒有證據表明泡沫可能有其他成因,比如投資者對衝相應股票的風險,“理性”泡沫的形成,機構投資者的代理問題以及投資者的賭博行為。
作者說:“實時發現泡沫是困難的。但是我們發現的泡沫屬性,特別是泡沫往往伴隨著交易狂熱和巨大的價格波動,有助於在其他更為復雜的資產市場更敏銳地實時發現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