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Paper

从17世纪荷兰郁金香泡沫到20世纪末互联网泡沫,投机资产价格泡沫在历史上并不鲜见。研究人员对这些价格泡沫作了细致研究,以期理解价格逐渐超出基本资产价值的过程及成因,但这些研究都存在资料不全丶事后之明的缺陷。如果有一个能让观察者跟踪泡沫形成的受控现实环境,又会如何呢?

2005至2008年中国就存在这样的环境,当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权证泡沫,同时还有详尽的数据显示泡沫如何形成以及参与者作何反应。

权证发行于2005年,使投资者能对相应的股票进行对冲或投机。这些股票的价值设有条件,可以被认为是对泡沫的制衡,即它们是可以公开观测的,且权证都有预设的限定期限。然而权证引发了狂热,结果认沽权证远远背离价值,肯定会分文不值。

正如研究泡沫的熊伟和余家林所指出的那样:“权证产生的投机泡沫,相比以往的泡沫,即便不是有甚之,也无不及。每一只权证的交易量都达到数十亿元人民币,价格暴涨,日平均换手率在300%以上。”

尽管深圳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表公告,警示投资者股价与权证预购价过于悬殊,但投资者依然如故。那么,交易量如此之大,价格如此之高,是什么造成的?招行权证是一个更为极端的实例,尽管该权证几乎没有行权价值,但一天的交易量达到70亿美元。

作者认为,乐观情绪似乎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乐观的投资者可能认为,自己将来可以将资产转售给更乐观的投资者,从而进一步推高价格。支撑这种信念的是中国禁止卖空金融证券,且投资者对权证基本面看法不一。

“权证买入者预料其他投资者的信念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波动,愿意高价买入,因为他拥有将来向其他人转售权证丶获取投机利润的选择权。

“对未来价格走势看法不一的投资者越多,彼此交易的次数就越频繁,为转售选择权付款的意愿就越高。资产回报波动越大,投资者意见分歧就越大,因而泡沫也变得越大。”

最后一个交易日之前和期间,权证价格逐步回落,证明这一理论是正确的,因为它暗示转售权证获取投机利润的机会在逐渐变小。

作者还发现,有证据表明“反馈回路”可能也在短短几分钟间隔后推高价格,而精明的投资者可能在利用泡沫。

在作者研究的18只认沽权证中,几乎没有证据表明泡沫可能有其他成因,比如投资者对冲相应股票的风险,“理性”泡沫的形成,机构投资者的代理问题以及投资者的赌博行为。

作者说:“实时发现泡沫是困难的。但是我们发现的泡沫属性,特别是泡沫往往伴随着交易狂热和巨大的价格波动,有助于在其他更为复杂的资产市场更敏锐地实时发现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