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Paper

在當今的全球化世界,投資者經常聽到的建議是,持有國內和國外股票的組合,以便分散和均衡風險。但是,無數報告證明,由於制度障礙或投資者行為的緣故,投資者偏向于本土股票。本土偏向如何影響資產均衡定價尚不清楚。它導致本土資產回報升高還是降低?它如何影響其他國家的回報?

Bruno Solnik和Luo Zuo設計了一個模型,試圖回答這些問題。他們旨在討論每個國家本土偏向的幅度與全球資產定價之間的關係。

作者說:「我們的模型受後悔理論的啟迪。我們假設,投資者區別對待國內資產和外國資產,並在其外國投資頭寸跑輸國內資產時感到後悔,即他們對投資於國外感到後悔痛苦。」

這種現象背離傳統的全球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該模型考查投資障礙和其他分割形式,而非熟悉度和後悔,往往認定分割市場存在正溢價,而這與作者的發現恰好相反。

他們的模型發現,外國厭惡度對資產定價的影響遠不如它對資產持倉的影響直接。當外國厭惡度因國而異時,對定價有撞擊效應。

作者說:「不同國家的投資者,本國偏好度相同時,就無需調整定價。但是,各國投資者的本土偏好度不同時,本土偏好溢價就會進入國際資產定價。」

「在外國厭惡度較高的國家,投資者對國內股票會有較強的需求,因此願意接受較低的預期回報,而其他國家的投資者則覺得其股票不那麼有吸引力。因此,外國投資者對該國股票的需求將減低,且自己會表現出某種本土偏向,從而均衡調和第一個國家的本土偏向。」

該模型因而預測,本土偏向將影響本土和外國持股的平衡。只要一個國家厭惡外國,就會引發每個國家的本土偏向,原因是,這會促使外國投資者著眼其本土市場。

本地本土偏好較高,會導致對本地市場的預期回報降低和本地本土偏向升高。作者用17個發達市場和11個新興市場的資料核對這一迴圈。新興市場由於居民在外國投資上受到限制,往往本土偏向要強得多。研究表明,本土偏向廣泛存在,且形式各異,發達國家平均為70%,新興國家超過90%。這些資料證明模型的預測是正確的。

作者說:「我們發覺,以世界貝塔值和市場分割作為對照參數,預期回報與本土偏向呈負相關。我們還發現,以分割變動與預期現金流變動為對照參數,本土偏向年降幅與該年較低的兌現回報相關。這表明,如果一個國家的本土偏向在給定年份降低,則其預期回報將會上升,這是由本地股價降低實現的。」

作者補充說,其模型得到證實,並不意味著分割法遭到否定。他們說,兩種效應可能同時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