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師用備考盈利追蹤和預測公司的業績。與這些盈利並列的是特別項目,比如重組費用、資產出售損益或資產減記或註銷。許尤洋和William Kross的研究表明,這些項目合在一起時,為管理者提供了框定盈利的機會,從而對股票回報產生較長期的影響。
特別項目是非營業盈利成份,通常在損益表中另行分項列出,但一些管理者把這些項目包括在備考盈利中。他們這樣做可能有各自的動機,要麼是為了表示特別專案的永久性,要麼是為了框定盈利,影響人們對這些盈利的看法,而真正的動機在長期股票回報中顯現出來。
作者說:「如果管理者在備考盈利中計入或剔除特別專案,是為了表示特別專案的永久性,那麼在宣佈盈利後的年份,股票回報和特別項目之間應沒有關係。」
「如果管理者是在框定即美化備考盈利,那麼與剔除的特別項目相比,公佈期間的回報應與計入備考盈利的特別專案有更多的正相關性,且在公佈盈利後的年份,股票回報應呈更大的負相關性,原因是股價對計入備考盈利的特別項目的過度反應開始顯現,並得到糾正。」
他們考察了1988-2006年期間230,000多個公司季度資料,並找到證據證明後者。其中26,554個資料包含重要的特別專案,其中20%被計入備考盈利。這遠遠高出以前的研究預測。以前的研究認為,特別專案從備考盈利中剔除的概率至少是97%。
特別專案據認為與未來盈利呈負相關性,無論其是否計入備考盈利,但如果特別專案能提高備考盈利、平滑盈利或使管理者達到盈利指標,則計入這些專案的可能性更大。
作者說:「這一結果加上特別專案負面的持久性,表明管理者趁機計入或剔除特別專案,是為了掩蓋較低的收入並平滑盈利,而不是為了表示特別專案性質上的差異。」
特別項目計入備考盈利時,更有可能導致股價對其過度反應。這會導致今後的糾正,因而計入特別項目與未來回報之間呈負相關性。另一方面,剔除特別項目導致定價適當,這是因為投資者認識到其短期性質。
作者說:「這些發現與投資者不完全瞭解管理者通過在上報的備考盈利中計入或剔除特別項目,趁機框定盈利的做法是一致的。」
他們補充說,研究結果對於監管在備考盈利中趁機計入或剔除盈利成分具有潛在意義。
BizStudies
備考盈利與特別項目:框定盈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