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Paper

分析师用备考盈利追踪和预测公司的业绩。与这些盈利并列的是特别项目,比如重组费用、资产出售损益或资产减记或注销。许尤洋和William Kross的研究表明,这些项目合在一起时,为管理者提供了框定盈利的机会,从而对股票回报产生较长期的影响。

特别项目是非营业盈利成份,通常在损益表中另行分项列出,但一些管理者把这些项目包括在备考盈利中。他们这样做可能有各自的动机,要么是为了表示特别项目的永久性,要么是为了框定盈利,影响人们对这些盈利的看法,而真正的动机在长期股票回报中显现出来。

作者说:「如果管理者在备考盈利中计入或剔除特别项目,是为了表示特别项目的永久性,那么在宣布盈利后的年份,股票回报和特别项目之间应没有关系。」

「如果管理者是在框定即美化备考盈利,那么与剔除的特别项目相比,公布期间的回报应与计入备考盈利的特别项目有更多的正相关性,且在公布盈利后的年份,股票回报应呈更大的负相关性,原因是股价对计入备考盈利的特别项目的过度反应开始显现,并得到纠正。」

他们考察了1988-2006年期间230,000多个公司季度数据,并找到证据证明后者。其中26,554个数据包含重要的特别项目,其中20%被计入备考盈利。这远远高出以前的研究预测。以前的研究认为,特别项目从备考盈利中剔除的概率至少是97%。

特别项目据认为与未来盈利呈负相关性,无论其是否计入备考盈利,但如果特别项目能提高备考盈利、平滑盈利或使管理者达到盈利指标,则计入这些项目的可能性更大。

作者说:「这一结果加上特别项目负面的持久性,表明管理者趁机计入或剔除特别项目,是为了掩盖较低的收入并平滑盈利,而不是为了表示特别项目性质上的差异。」

特别项目计入备考盈利时,更有可能导致股价对其过度反应。这会导致今后的纠正,因而计入特别项目与未来回报之间呈负相关性。另一方面,剔除特别项目导致定价适当,这是因为投资者认识到其短期性质。

作者说:「这些发现与投资者不完全了解管理者通过在上报的备考盈利中计入或剔除特别项目,趁机框定盈利的做法是一致的。」

他们补充说,研究结果对于监管在备考盈利中趁机计入或剔除盈利成分具有潜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