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Paper

過去的成功是否預示著將來會有更多的成功?這個問題經理應該深思。一項研究表明,就其公司發佈一系列準確短期預測的經理隨後更有可能發佈有欠準確的預測。

這一違反直覺的發現出現在希志和許尤洋的一份研究中,他們把收益預測成績欠佳歸咎于經理自負。

作者說:「自我歸因理論表明,過去成功預測收益的經理把自己的成功太多地歸因於自己的不凡能力,而極少歸因於運氣。」

「由此造成的自負導致其行為達不到理想水準,太倚重私下的資訊,而太少關注市場價格和金融分析師的預測等公開信號。」

他們考查了1994到2007年期間發佈的5,768項管理層預測,證實了這一偏差。

連續發佈準確預測的經理,隨後發佈欠準確的預測,連續性增加一個標準差,隨後預測的錯誤會增加其中位元值的14%。

此外,經理連續發佈更為精確的預測,表明他們的自負具有動態性。

「自負不是固定的特徵,而是一個反復和動態的現象,其強度隨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而後續的劣等表現可導致經理修正其對自己技能下滑的認知,從而減低自負。

作者還有興趣考察市場是否對波動的自負做出反應,並發現,分析師和投資者意識到這個問題,並且對自負的報告降低關注。連續性每增加一個標準差,對預測修正的三日回報敏感度的下降大約是中位數敏感度的40%,而分析師反應敏感度的下降則超過中位數敏感度的50%。

作者說:「這表明,投資者和分析師都認識到,自負的經理發佈的預測有欠準確,因此對這些預測的反應強度低於最近沒有連續成功預測的經理。」

但是,需要說明的是,這些發現並不意味著自負的經理就一定表現不如其他經理。

作者說:「我們的框架不能預測或排除經歷連續成功預測的經理,隨後做出的預測會在品質上低於那些沒有這種經歷的經理。更正確地說,我們的框架預測,自負的經理發佈的預測,其品質會低於他們沒有自負時,其技能和環境原本所能達到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