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Paper

吃過晚飯,一家人坐下來,打開電視機。市場調查員記錄他們在看什麼節目,並對數千個家庭重複這項工作。但是他們收集的資訊是否真的有用呢?

家庭通常由若干個人組成。他們都在看電視嗎?由誰決定看什麼節目?這些問題對節目編排者和廣告商至關重要。

香港科大的趙鷹及其研究夥伴Sha Yang、Yi Zhao和Tülin Erdem試圖通過一個模型找到答案。該模型捕捉家庭成員在面對多種選擇時所發生的行為互動。該模型在看電視的環境中得到檢驗。

作者說:「一些家庭成員與另一些成員一起看電視的可能性更大,因為他們有可能在與配偶、孩子或父母共用天倫的過程中獲益。我們研究的正是這種家庭成員之間的行為互動。」

他們在2002年四周時間裏在187個家庭中檢測這一模型。這些家庭至少有一個2-18歲的孩子。他們衡量了五類節目 - 新聞、影片、兒童節目、談話節目和體育節目。從晚上6:30至10:15,每隔15分鐘聯絡一次這些家庭,看他們是否在看電視,看什麼節目以及與誰一起看節目。如此收集到的資訊揭示他們在不同時段的個人偏好與共同互動。

顯然,「家庭偏好」不能反映個人偏好。家庭資料以總觀看頻率為依據。在新聞節目樣本中,這一數位總體上是41.38%。但如果按個人細分,父親的數位是40.41%,母親是46.05%,孩子是41.7%。體育節目的總頻率是17.04%,但父親是25.03%,母親是13.17%,孩子是14.25%。所有五類電視節目都能看到這種差異。

作者說:「家庭觀看模式和個人觀看模式之間的這些差異表明,家庭層面的分析不能很好地捕捉家庭成員的觀看行為。」

他們從觀看伴侶的角度細分,證明父親-母親行為互動最強,其次是母親-孩子和父親-孩子。某些家庭特徵也影響到這些互動。例如,收入較高的家庭,父親-孩子在兒童節目上的互動增多,不過在非白人家庭、有上網條件的家庭以及父親年紀較大的家庭中,這種互動較少。非白人家庭在新聞節目上,受過高等教育的家庭在電影節目上以及住在較大城市的家庭在體育節目上,母親-孩子互動較多。

收入、孩子人數、年齡和家庭結構(無論是否單親)等因素也證明對個人偏好有影響。

作者說:「我們的模型估測能幫助公司更好地瞭解內在及外在偏好對個人總體觀看偏好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能幫助公司更好地瞭解電視節目的特徵和個人/家庭類別對這些內在和外在偏好的影響。」

另外還考慮了誰有權決定看什麼節目。這對節目編排者有用,因為他們能向這些人推廣他們的節目。作者發現了眾多差異。例如,非白人家庭的母親在新聞節目上的權力高於白人家庭的母親,而非白人家庭的父親在體育節目上有較大權力。

作者還考查了做出決定的過程,並發現所用的策略各異。家庭可能受到家庭成員平均偏好、偏好最低者及偏好最高者的引導。

總體而言,這些發現有助於增強行銷商的認識,使他們的傳播工作更有針對性,並可能影響家庭的購買和消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