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銀行的廣告播放一個小女孩的父親悲喜交集地想像著女兒結婚的情景。運用這種混合情緒訴求,能在觀眾中喚起強烈的反應,但廣告商需意識到,並非每個人都會對此感到自在,並可能因此而使廣告在他們心中留下欠佳的印象。
香港科大的洪潔雯及其研究夥伴Angela Y. Lee考查了混合情緒訴求的反應,特別是影響資訊說服力的條件。
他們說:「最近的研究表明,當人們同時經歷正面與負面的情緒時,就會進入相互衝突的心理狀態,並感到矛盾和難過。與運用快樂等純粹正面情緒訴求的廣告相比,由運用混合情緒訴求的廣告引發的不適,可能導致對廣告的態度欠佳。」
作者考慮了這種不適是否由人們的「解釋」水準引起。所謂「解釋」水準,指人們在記憶中如何抽象或具體地表述資訊。高解釋水準的人思考問題較抽象,並對行動和事件反映出更概括的認識,而低解釋水準與關注細節和具體內容相關。高解釋水準應能比低解釋水準更好地處理混合情緒訴求的雙重性。
為了把這一點與廣告和目標客戶更緊密地聯繫起來,作者還考慮了不同的解釋水準與年齡和文化的相關性,以及年齡和文化如何影響人們對運用混合情緒訴求的廣告的反應。其他研究表明,年長者的解釋水準高於年輕者,而中國人的解釋水準高於北美人。
作者在學生和非學生群體中開展了數項試驗。這些試驗測量了參與者的解釋水準,向參與者展示快樂與混合情緒訴求,並對比參與者對廣告的不適程度及評價。在一項試驗中,解釋水準被操控,以證實解釋水準實際上影響到反應,而另一項試驗要求參與者記錄他們對廣告的看法,證明他們的思維過程確實反映他們的解釋水準。
結果支持解釋水準在確定人們的不適度及其對廣告的評價上所起的作用。
作者說:「與解釋水準低的人相比,解釋水準高的人經歷不適較輕,對混合情緒訴求的反應也較好。此外,儘管解釋水準低的人對混合情緒訴求的反應不及對快樂情緒訴求的反應,但解釋水準高的群體對混合情緒訴求的反應相同抑或更好。」
在19到70歲的人群中進行的試驗表明,與年齡相關的長期解釋水準也可能影響參與者的不適和對廣告的評價。在北美和香港學生中進行的試驗表明,解釋水準在一定程度上與文化背景有關係。但是,作者說,可能還有不安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因此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總體而言,研究結果表明,混合情緒訴求的製造者應把廣告中宣傳的產品好處構建在一個較高、較抽象的層次上,從而降低觀眾的不適和潛在負面反應。
作者說:「鑒於解釋水準和時間距離之間存在密切關係,廣告商可以考慮在混合情緒訴求中設定較長的時間框架,以誘發高解釋水準。」
就像銀行廣告那樣,廣告片中的父親展望多年後的情景。
BizStudies
廣告中的強烈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