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银行的广告播放一个小女孩的父亲悲喜交集地想象着女儿结婚的情景。运用这种混合情绪诉求,能在观众中唤起强烈的反应,但广告商需意识到,并非每个人都会对此感到自在,并可能因此而使广告在他们心中留下欠佳的印象。
香港科大的洪洁雯及其研究伙伴Angela Y. Lee考查了混合情绪诉求的反应,特别是影响信息说服力的条件。
他们说:「最近的研究表明,当人们同时经历正面与负面的情绪时,就会进入相互冲突的心理状态,并感到矛盾和难过。与运用快乐等纯粹正面情绪诉求的广告相比,由运用混合情绪诉求的广告引发的不适,可能导致对广告的态度欠佳。」
作者考虑了这种不适是否由人们的「解释」水平引起。所谓「解释」水平,指人们在记忆中如何抽象或具体地表述信息。高解释水平的人思考问题较抽象,并对行动和事件反映出更概括的认识,而低解释水平与关注细节和具体内容相关。高解释水平应能比低解释水平更好地处理混合情绪诉求的双重性。
为了把这一点与广告和目标客户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作者还考虑了不同的解释水平与年龄和文化的相关性,以及年龄和文化如何影响人们对运用混合情绪诉求的广告的反应。其他研究表明,年长者的解释水平高于年轻者,而中国人的解释水平高于北美人。
作者在学生和非学生群体中开展了数项试验。这些试验测量了参与者的解释水平,向参与者展示快乐与混合情绪诉求,并对比参与者对广告的不适程度及评价。在一项试验中,解释水平被操控,以证实解释水平实际上影响到反应,而另一项试验要求参与者记录他们对广告的看法,证明他们的思维过程确实反映他们的解释水平。
结果支持解释水平在确定人们的不适度及其对广告的评价上所起的作用。
作者说:「与解释水平低的人相比,解释水平高的人经历不适较轻,对混合情绪诉求的反应也较好。此外,尽管解释水平低的人对混合情绪诉求的反应不及对快乐情绪诉求的反应,但解释水平高的群体对混合情绪诉求的反应相同抑或更好。」
在19到70岁的人群中进行的试验表明,与年龄相关的长期解释水平也可能影响参与者的不适和对广告的评价。在北美和香港学生中进行的试验表明,解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文化背景有关系。但是,作者说,可能还有不安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因此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总体而言,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情绪诉求的制造者应把广告中宣传的产品好处构建在一个较高、较抽象的层次上,从而降低观众的不适和潜在负面反应。
作者说:「鉴于解释水平和时间距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广告商可以考虑在混合情绪诉求中设定较长的时间框架,以诱发高解释水平。」
就像银行广告那样,广告片中的父亲展望多年后的情景。
BizStudies
广告中的强烈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