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Paper

毋庸置疑,產品傷害危機會損害一個品牌,但此類危害對不同品牌的損害各不相同。其影響取決於公司的行動和消費者的反應。Yi Zhao(香港科大前博士生,現為佐治亞州立大學教師)、香港科大的趙鷹和Kristiaan Helsen發展的新模型找到了衡量該反應的途徑,使品牌經理能制定出更好的應對策略。

傳統的模型假定消費者無法確知產品品質,因此他們依賴通過使用產品、價格、廣告和其他工具收集的資訊來更新其預期。傳統智慧認為,消費者收集的資訊越多,對品質就越有把握,但在產品傷害危機中這種情況是極不可能發生的。

作者說:「消費者獲得的有關品牌的新資訊越多,與該品牌相關的消費者感知風險就會越低。當新資訊與已有知識一致時,這種觀點通常是正確的。但是,當這種新資訊與消費者的已有知識不一致時,就可能會提高其對品牌品質的感知變異。因此,不能將標準的學習模式應用於產品傷害情形。」

於是,他們發展了一個新的模型,允許消費者不僅無法確知品牌,而且也無法確知所獲資訊的精確度。更重要的是,其模型還允許消費者在出現更多資訊時逐漸更新他們對這兩個因素的信念。

他們用1996年澳大利亞突發花生醬污染事件之前、其間和之後收集的資料核對該模型。此次污染事件涉及市場龍頭企業Kraft的一家子公司的品牌Eta。在此次危機期間,Kraft將Eta及其核心Kraft品牌下架。當時的主要競爭對手是Sanitarium,一些商店還銷售自有品牌。

結果表明,消費者對花生醬的不確定性是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危機之前認為Kraft品牌品質較好的消費者,在危機期間所經歷的看法變化大於那些對品牌沒有如此好感的消費者。這也許是因為危機證實了後者的看法。

對其他品牌還有溢出效應。Kraft的競爭對手Sanitarium在強調品牌優異品質的廣告幫助下,得以提高其市場份額。Sanitarium在消費者中的體驗變異度也低於商店品牌。有意思的是,商店品牌的市場份額在危機期間也下降了。

儘管如此,但Kraft危機前的低體驗變異度,有助於品牌在危機過去後拉回其許多消費者。Eta則沒有這樣的結果。

作者認為:「在這兩個召回品牌上觀察到的差異,強調了品牌資產作為負面宣傳緩衝器的關鍵作用:與較弱的品牌相比,聲譽強勁的品牌經受危機考驗的能力要強得多。」

這為經理提供了經驗教訓。

作者說:「對於像Kraft這樣受到產品傷害危機影響的強勁優質品牌而言,再度引入市場之後的關鍵目標應該是通過價格促銷和贈券等行銷戰術刺激短期銷量。接觸品牌將幫助提高消費者信心,並降低對產品品質的不確定性,最終有益於將來的銷售和利潤。但是對於品質聲譽低的邊緣品牌而言,主要目標將是提高產品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