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产品伤害危机会损害一个品牌,但此类危害对不同品牌的损害各不相同。其影响取决于公司的行动和消费者的反应。Yi Zhao(香港科大前博士生,现为佐治亚州立大学教师)、香港科大的赵鹰和Kristiaan Helsen发展的新模型找到了衡量该反应的途径,使品牌经理能制定出更好的应对策略。
传统的模型假定消费者无法确知产品品质,因此他们依赖通过使用产品、价格、广告和其他工具收集的信息来更新其预期。传统智慧认为,消费者收集的信息越多,对品质就越有把握,但在产品伤害危机中这种情况是极不可能发生的。
作者说:「消费者获得的有关品牌的新信息越多,与该品牌相关的消费者感知风险就会越低。当新信息与已有知识一致时,这种观点通常是正确的。但是,当这种新信息与消费者的已有知识不一致时,就可能会提高其对品牌品质的感知变异。因此,不能将标准的学习模式应用于产品伤害情形。」
于是,他们发展了一个新的模型,允许消费者不仅无法确知品牌,而且也无法确知所获信息的精确度。更重要的是,其模型还允许消费者在出现更多信息时逐渐更新他们对这两个因素的信念。
他们用1996年澳大利亚突发花生酱污染事件之前、其间和之后收集的数据检验该模型。此次污染事件涉及市场龙头企业Kraft的一家子公司的品牌Eta。在此次危机期间,Kraft将Eta及其核心Kraft品牌下架。当时的主要竞争对手是Sanitarium,一些商店还销售自有品牌。
结果表明,消费者对花生酱的不确定性是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危机之前认为Kraft品牌品质较好的消费者,在危机期间所经历的看法变化大于那些对品牌没有如此好感的消费者。这也许是因为危机证实了后者的看法。
对其他品牌还有溢出效应。Kraft的竞争对手Sanitarium在强调品牌优异品质的广告帮助下,得以提高其市场份额。Sanitarium在消费者中的体验变异度也低于商店品牌。有意思的是,商店品牌的市场份额在危机期间也下降了。
尽管如此,但Kraft危机前的低体验变异度,有助于品牌在危机过去后拉回其许多消费者。Eta则没有这样的结果。
作者认为:「在这两个召回品牌上观察到的差异,强调了品牌资产作为负面宣传缓冲器的关键作用:与较弱的品牌相比,声誉强劲的品牌经受危机考验的能力要强得多。」
这为经理提供了经验教训。
作者说:「对于像Kraft这样受到产品伤害危机影响的强劲优质品牌而言,再度引入市场之后的关键目标应该是通过价格促销和赠券等营销战术刺激短期销量。接触品牌将帮助提高消费者信心,并降低对产品品质的不确定性,最终有益于将来的销售和利润。但是对于品质声誉低的边缘品牌而言,主要目标将是提高产品品质。」
作者补充说,尽管竞争性品牌能通过溢出效应获益于产品伤害危机,但这些效应可能昙花一现,且不同品牌有很大差异。
BizStudies
消费者在产品伤害危机中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