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信報》,2025年9月1日

商學知識「雙重性」發揮不同功用

許佳龍

科大商學院署理院長;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講座教授;艾禮文家族商學教授

筆者上篇文章紓解學子的大學選科困惑,本文擬進一步同讀者分享商學研究與學習的選擇理性。

在科技成為推動社會發展主力的新世代,近十數年開始有人聚焦討論商學院的發展價值。於一般人印象中,商學院的學費相對昂貴;加上近年——尤其在美國,學生貸款債務嚴重,據美國聯邦儲備局最新的《家庭債務與信貸季度報告》,今年第二季度,未償還學生貸款債務為1.64 萬億美元,期內,逾期至少90天的學生貸款佔比達到10.2%。雖然《報告》沒有關於商學院學生貸款債務佔總額比例的單獨統計,然而,在社會和個人資源有限的約束條件下,衡量商學院課程的價值,難免落入到評論者的眼球之中。

「軟知識」與「硬知識」

誠然,人類交換行為所衍生的經濟和商業世界,已然成為社會發展的結構根基。對於商學院課程是否有價值,筆者無意就這個命題作評論,而是從另一個相對寛廣的視閾指出,商學院所作的研究,以及供學習進修的知識內容,未必與坊間的理解一致,因為一般人往往視商學院所提供的課程,側重於實用性,遂不自覺地從實用性角度,去檢視這些「應用學科」取得多少「致用」成效;在企業或機構中,發揮出多少直接效益,提升生產力或營運效率。

細心觀察,以學科的知識內容來說,商學院提供的學習知識內容,可以說主要是一種「軟知識」,不像自然科學,機械或工程等學科的「硬知識」,學習所得,可直接應用,並取得製造或組裝完成的可見成品,在知識應用階段的每一個環節或工序,都可以取得階段性可見成果。這些顯然不是商學院學科知識內容的重點;也非專修的主要內容。

兩條研究探索路徑

看深一層,商學院的學科知識,其實有兩種不同功用價值或應用取向。其一,商學院始終是人文科學的一部分,所提供的學科知識內容,即使不是「硬知識」,但也有遵循和運用「因果」關係作推斷的科學方法,去探索和發掘現實世界裡人類行為背後的一些思想原因或動機,並據此進一步建立模型,來剖析個人、企業、機構以至政府等行為體種種互動,從而得出按因果邏輯分析而成的客觀研究結果,去改善社會環境,提高整體社會成員的福利。

這就是商學院重點研究和在應用上的發展方向,某程度上與自然科學的方法論沒有本質上太大分別,在探究過程中,包含了觀察、提出問題、設定或建模、進行驗證、分析結果並得出結論等步驟。 自然科學揭示自然界的規律;而商學則去了解人類種種不同經濟行為背後的思想原因或動機,從而設法改善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處境。

兩種價值的混淆陷阱

其二,隨着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課程流行起來後,不少商學院的授業漸漸聚焦於教學,並且採用很多理論框架或指導思想,落實商業應用,而這些理論框架或指導思想的知識源頭,多建基於經驗積累所得的判斷,而非出於因果邏輯的嚴格建立與論証。然而,這些基於經驗積累作出判斷的學科知識,對實際社會也起到一定的積極性影響和作用,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由於這些理論框架或應用指導思想,未必經過實際的科學方法論驗証,建立起嚴格的因果關係,所以有論者從學術角度認為,商學院課程內容不夠「科學化」,主要原因相信也在於此。

很顯然,這是商學知識探索兩條不同功用價值或應用取向的路徑。筆者觀察到,在研討商學院發展問題上,一些論者往往把二者混淆起來。從學科知識內容的科學性作議論起點,所看到的,是基於經驗積累的「思哲式」知識,缺乏嚴謹的因果邏輯推斷;當把知識內容聚焦於商業世界的實際應用性,卻又只看到這些知識純粹是因果邏輯的推斷,批評「過於空泛」、「不切實際」,甚至因而動搖到對商學院的發展價值與認同。

筆者認為,商學院學科知識這兩種價值或功用,我們必須對此有清晰的理解,這是學術或知識追求探索的兩條不同路徑,但歸宿也是把探索到的知識洞見,應用和貢獻於社會,只是體現在不同的範疇或環節之上而已。

隨着科技突發猛進,影響無遠弗屆,除商學院外,不少其他人文學科的課程,今天都融入涉及科學知識的元素。像大部分商學院都開設了有關AI、互聯網和大數據等「商學+科學」科目。不過,從人文科學的商業角度教授帶科學內容的課程,跟從理工科學的角度作傳授,有明顯分別,差異在於商學院會從人文、倫理、商業行為和制度性組織發展等社會性事物,作探討基礎和主調,而理工科學則從自然物理的技術發展角度出發。

相互補充 相互啟迪

值得強調一點,從人、倫理、商業行為和制度性組織發展等作探討起點,並不意味商學完全脫離了科學的範疇。事實上,從上文分析商學院學科知識兩種的價值或功用,兩者其實都可產生積極性作用和效果。當企業引入一些科技元素,商學研究可循因果關係的方向,深入探索和發掘出這些科技因素對企業的生產、管理和營運效率產生什麼影響或效率轉變,這些從因果關係論証得出來的轉變發現,也可以在其他企業中「重現」,取得到自然科學研究結論般的普遍性效果。

或者在另一條路徑上,當引入科技因素後,循着過往經驗性積累的知識,去指導機構如何有效運用這些科技元素,促進企業的發展,而這些知識雖則不一定來自因果邏輯的嚴格推論,但也可應用於不同的商業場景,使商學院知識的價值和功用,取得更為全面的體現。事實上,這兩條不同研究路徑得出的知識「雙重性」,可以相互補充,在追求社會真實性上也可相互啟迪。因此,對於從人文、倫理、商業行為、制度性組織和社會效率等研究方向進行分析感興趣的學子,商學院的學科,無疑仍是具專業性和科學性的可取修讀選擇。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