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信報》,2025年8月25日
選科擇優要素 重背後薄眼前
許佳龍
科大商學院署理院長;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講座教授;艾禮文家族商學教授
多年來,有不少年青學子向筆者表示,對於入讀大學的選科決定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取捨。近日,筆者與一群年青人見面,當中既有年齡十來歲的初中學生;也有剛獲錄取升讀大學的年青學子;亦有一起出席會面交流的家長,當天,出席交流的學生和家長,不約而同都很想了解有關大學選科的一些問題,所提出的問題,跟筆者過去所遇到的如出一轍——目前選什麼學科最適合?那個學科的知識對日後就業最具競爭力?
大學選科的困惑
的確,這些問題每一年都困擾不少報讀大學的年青學生和家長。在今日社會競爭劇烈的環境下,了解如何為自身建構日後發展競爭力優勢,無疑也是人之常情。對於這些牽動學生和家長關切之情的問題,筆者在本文擬同大家分享一些個人經驗和看法。但在此必須補充說明一點,下文的分析,是純粹從「擇優」的角度進行論述,不考量其他因素,如個人的學習興趣和能力等。
當前,大家看到科技行業發展迅速,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前景一片璀璨,很多人自然心儀修讀計算機科學或人工智能(AI)等學科。事實上,根據當前某個行業形成興旺發展潮流而作出相應學科的入讀選擇,這種現象過往亦曾發生。
選擇循環的重覆性
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全球對電子產品的需求增加;與此同時,隨着國家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漸見成效,經濟發展欣欣向榮,香港作為自由港,貿易活動連繫世界各地,加上與內地經貿關係緊密,促進了香港電子行業的起飛和壯大發展,當時,大學工程學院的課程大受歡迎。筆者記得,當時申請入讀工程學院學科的競爭難度,不亞於選擇報讀醫科法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然,目前報讀醫科,幾乎囊括了全港公開試成績最優秀的尖子學生,主要原因,是隨着香港經濟進一步成熟發展,同學或家長可能認為,醫生工作或從事醫學研究,是一個有剛性需求而且就業收入更有保障的行業。
至於九十年代科網熱潮,隨着2000年代初科網泡沫爆破,資訊科技和電子計算等學科面對明顯的選科低潮,少人報讀問津。不過,最近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發展,又重新把資訊科技和電子計算等學科選擇,帶回高潮。細心觀察,類似的選擇循環,呈現明顯的時代重覆性。
決策看眼前要素的局限
這種循環的重覆性清楚揭示,隨波逐流式只看眼前一刻的選擇,未必是最優之選。事實上,社會發展潮流不斷改變,因此,回到探討如何大學選科這個問題,若學子希望能夠取得最優選科效果、或冀望完成修讀後可提升自身日後就業的競爭力,關鍵之處,不是看現在,而是要着眼將來。
然則如何評估未來社會的變化或需求?其中一點,筆者認為,考慮當前這個外在的科技因素——如目前科技行業發展蓬勃,並予人美好憧憬——據此,莘莘學子傾向選擇報讀相關行業的一些基礎學科,如能源、材料、人工智能以至技術性強的專業學科等。
誠然,筆者同意這都是可作選擇決策的考慮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更多考慮外在因素背後的「場景」,包括當地經濟的體系和結構,以及其發展循環或路徑。從經濟發展的歷史軌迹看到,一個國家/地區/經濟體,尤其處於發展中的階段,往往依循一定的發展路徑,從社會重視基礎學科開始,譬如數理化,形成推動發展的知識和民智基礎,一路發展,逐漸演進邁向產品生產和基礎建設建造階段,在這個階段,工程類學科顯得吃香。我們看到,東南亞國家和印度等,大體沿着這條路徑發展。如今仍在發展中的一些東南亞國家,報讀工程學科仍然是不少年青學生追求的心儀選擇。
深層要素起關鍵作用
相對發展成熟的已發展國家或經濟體,金融多成為其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金融業務帶動經濟更有效率地成長,商業一片興旺,因而學生的大學選科,往往也聚焦於金融經濟相關科目。
總而言之,當學子作大學學科選擇,或家長參與選擇決策,除了着眼外在因素——目前為科技因素,更需要考慮這個外在因素背後的「場景」,因為形成「場景」箇中所含的經濟結構和發展路徑要素,往往是決定這個發展階段行業興衰的關鍵力量,此外,還要考量日後「場景」轉變之後的發展形勢,因此,選擇的傾向或偏好,不要受到眼前一刻的「繁盛」而掩盖了需要更多考慮深層要素的理性。概言之,以眼前外在因素作擇優圭臬,這種決策取向行為並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