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經濟日報》,2025年7月18日

10大新興技術 激發產業新商機

李家濤

科大商學院利國偉商學教授、商業戰略與創新中心主任

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貝爾弗中心(Belfer Center)和世界經濟論壇(WEF)於上月中,分別發表了一份很值得參考的關於新興科技報告——《2025全球關鍵與新興技術指數報告》(Critical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dex Report ,June 2025‧下簡稱《哈佛報告》),以及《2025十大新興技術》(Top 10 Emerging Technologies of 2025‧下簡稱《WEF報告》) 。

誠然,技術如今已成為國家或經濟體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並且也正在加速重塑全球經濟、商業、軍事及社會的未來發展藍圖,激發出源源不絕的產業新商機。

全球技術實力 中美領先

《哈佛報告》引入創新技術指數體系,量化評估主要 25個國家在五大關鍵技術領域,包括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半導體、太空技術和量子技術的實力。指數顯示,美國在五大技術領域均領先,位列第一,中國緊隨其後。在十大前列國家中,除中美兩國外,餘下排序分別為歐洲、日本、南韓、英國、德國、中國台灣、法國、印度。

值得一提,報告指出,中國在生物技術和量子技術領域,展現強勁的追趕勢頭。在半導體和高端人工智能技術方面,仍與美國存在一定差距,但中國在生物技術領域的藥品生產能力,以及量子技術領域的感測和通訊技術方面,已具備較強的競爭優勢。

解決世界緊迫問題

很顯然,《哈佛報告》揭示了目前全球各國技術實力分佈的宏觀態勢,而《WEF報告》則列出未來 3至5年內將產生深遠影響和實際成效的 10大新興技術,這些技術,在經濟發展和各產業領域,別具微觀實用性參考價值。

《WEF報告》今年共收到 250件有效提名技術,最終根據專家學者按「社會性」、「技術性」、「環境」、「商業性」和「政策」等 5大標準進行評比,得出最新10大新興技術。

新興技術涵蓋能源、人工智能、醫療創新、材料科技等多個當前科學前沿領域。報告從這10大入選技術歸納出當前社會高度關注的四大議題,即——

  1. 網路世界的信任與安全;
  2. 以健康為核心的新型生物科技;
  3. 重塑產業可持續發展;
  4. 能源與材料的整合應用。

細緻地觀察,在可持續發展和低碳能源領域,共有四項新技術入榜,包括「結構電池複合材料」、「滲透壓發電系統、「先進核技術」、「綠色固氮」。此外,「自動生化感測」、「協同感測」、「人工基因活體療法」、「納米酶」等,強調其在智慧城市、環境治理、清潔能源、電動交通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顛覆性潛力。

事實上,在當前不斷升級的氣候風險,人口老齡化,粮食短缺,以及數字虛假信息泛濫下,這些創新既反映技術進步,也展現出切實可行、可擴展、有助增強發展韌性,解決當前世界面對的緊迫問題方案。筆者以表列方式,據報告內容,闡釋這10大技術及其創新要點,而不在內文一一詳述。

附表: 2025年十大新興技術及其創新要點

新興技術

創新要點

1

結構電池複合材料(Structural battery composites

在交通運輸領域作出創新性貢獻,有效減輕車輛或飛機的重量,從而提升能源效率,降低使用燃料產生的碳排。

2

滲透壓發電系統(Osmotic power systems

透過兩種不同含鹽濃度水產生電位差發電,製造清潔電力。

3

先進核技術(Advanced nuclear technologies

通過技術創新,包括替代冷卻劑,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的發展,實現可控核聚變,令使用核電成本下降。

4

人工基因活體療法(Engineered Living therapeutics

通過向益生菌植入合成藥物的基因指令,使其成為可編程的「活體藥房」,可根據人體需要生產藥物和其他治療物質。

5

治神經退行性疾病的GLP-1GLP-1s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冀可減緩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引起的認知衰退。

6

自主生化感測(Autonomous biochemical sensing

全天候自動監測特定的生化指標,包括疾病標誌物,水質變化等,開闢診斷和環境監測的新領域,包括由更年期健康管理到食品安全監測。

7

綠色固氮(Green nitrogen fixation

把大氣中的氮轉化為植物可吸收的氨,為全球農糧生產提供更清潔和低耗能的方案,邁向低碳未來。

8

納米酶(Nanozymes

具生物酶相似功能特性,能高效促進各種生化反應。可應用於水質淨化,食品檢測,並針對癌症和阿爾茨默病等重病臨床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9

協同感測(Collaborative sensing

相互連通的傳感設備重塑城市運行脈胳,可為汽車、交通系統和應急服務部門,實現相互間實時聯動。如交通信號與監控鏡頭或環境傳感器連通後,便能自主調節節奏,提高安全和紓緩擁堵車流。

10

生成式浮水印(Generative watermarking

直接嵌入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不可篡改的數位標記,可追溯內容的來源,有助打擊虛假信息和保護知識產權。

資料來源:WEF:《Top 10 Emerging Technologies of 2025 Flagship Report

突破固有支柱行業主導發展局限

總的來說,這10大新興技術,暗含了在中短期內於經濟與商業領域可實現的潛在發展商機。事實上,哈佛大學《2025全球關鍵與新興技術指數報告》列出的五大關鍵技術領域,以及世界經濟論壇《2025十大新興技術》所入榜的10大技術,充份勾勒出當前科技前沿領域面貎;這些前沿領域也是產生未來新商業價值的核心源頭。

照目前全球技術實力的分佈態勢看,據貝爾弗中心的研調,中國的技術實力持續銳進,尤其在生物技術和量子技術領域,逐漸形成全球競爭優勢。記得去年2月,特區政府公布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確立了一些重點技術發展領域,包括人工智能、生命與健康科技等。從目前發展進度看,香港加強與內地的創新要素交流融通,對加速本地重點創新科技的發展大有裨益。很顯然,利用新興技術力量,突破四大支柱行業——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旅遊、以及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的固有主導發展局限,無疑是香港經濟升級轉型的關鍵所在。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