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经济日报》,2025年7月18日

10大新兴技术 激发产业新商机

李家涛

科大商学院利国伟商学教授、商业战略与创新中心主任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贝尔弗中心(Belfer Center)和世界经济论坛(WEF)于上月中,分别发表了一份很值得参考的关于新兴科技报告——《2025全球关键与新兴技术指数报告》(Critical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dex Report ,June 2025‧下简称《哈佛报告》),以及《2025十大新兴技术》(Top 10 Emerging Technologies of 2025‧下简称《WEF报告》) 。

诚然,技术如今已成为国家或经济体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并且也正在加速重塑全球经济、商业、军事及社会的未来发展蓝图,激发出源源不绝的产业新商机。

全球技术实力 中美领先

《哈佛报告》引入创新技术指数体系,量化评估主要 25个国家在五大关键技术领域,包括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半导体、太空技术和量子技术的实力。指数显示,美国在五大技术领域均领先,位列第一,中国紧随其后。在十大前列国家中,除中美两国外,余下排序分别为欧洲、日本、南韩、英国、德国、中国台湾、法国、印度。

值得一提,报告指出,中国在生物技术和量子技术领域,展现强劲的追赶势头。在半导体和高端人工智能技术方面,仍与美国存在一定差距,但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药品生产能力,以及量子技术领域的感测和通讯技术方面,已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解决世界紧迫问题

很显然,《哈佛报告》揭示了目前全球各国技术实力分布的宏观态势,而《WEF报告》则列出未来 3至5年内将产生深远影响和实际成效的 10大新兴技术,这些技术,在经济发展和各产业领域,别具微观实用性参考价值。

《WEF报告》今年共收到 250件有效提名技术,最终根据专家学者按「社会性」、「技术性」、「环境」、「商业性」和「政策」等 5大标准进行评比,得出最新10大新兴技术。

新兴技术涵盖能源、人工智能、医疗创新、材料科技等多个当前科学前沿领域。报告从这10大入选技术归纳出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四大议题,即——

  1. 网络世界的信任与安全;
  2. 以健康为核心的新型生物科技;
  3. 重塑产业可持续发展;
  4. 能源与材料的整合应用。

细致地观察,在可持续发展和低碳能源领域,共有四项新技术入榜,包括「结构电池复合材料」、「渗透压发电系统、「先进核技术」、「绿色固氮」。此外,「自动生化感测」、「协同感测」、「人工基因活体疗法」、「纳米酶」等,强调其在智慧城市、环境治理、清洁能源、电动交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颠覆性潜力。

事实上,在当前不断升级的气候风险,人口老龄化,粮食短缺,以及数字虚假信息泛滥下,这些创新既反映技术进步,也展现出切实可行、可扩展、有助增强发展韧性,解决当前世界面对的紧迫问题方案。笔者以表列方式,据报告内容,阐释这10大技术及其创新要点,而不在内文一一详述。

附表: 2025年十大新兴技术及其创新要点

新兴技术

创新要点

1

结构电池复合材料(Structural battery composites

在交通运输领域作出创新性贡献,有效减轻车辆或飞机的重量,从而提升能源效率,降低使用燃料产生的碳排。

2

渗透压发电系统(Osmotic power systems

透过两种不同含盐浓度水产生电位差发电,制造清洁电力。

3

先进核技术(Advanced nuclear technologies

通过技术创新,包括替代冷却剂,小型模块化反应炉的发展,实现可控核聚变,令使用核电成本下降。

4

人工基因活体疗法(Engineered Living therapeutics

通过向益生菌植入合成药物的基因指令,使其成为可编程的「活体药房」,可根据人体需要生产药物和其他治疗物质。

5

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GLP-1GLP-1s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冀可减缓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引起的认知衰退。

6

自主生化感测(Autonomous biochemical sensing

全天候自动监测特定的生化指针,包括疾病标志物,水质变化等,开辟诊断和环境监测的新领域,包括由更年期健康管理到食品安全监测。

7

绿色固氮(Green nitrogen fixation

把大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氨,为全球农粮生产提供更清洁和低耗能的方案,迈向低碳未来。

8

纳米酶(Nanozymes

具生物酶相似功能特性,能高效促进各种生化反应。可应用于水质净化,食品检测,并针对癌症和阿尔茨默病等重病临床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9

协同感测(Collaborative sensing

相互连通的传感设备重塑城市运行脉胳,可为汽车、交通系统和应急服务部门,实现相互间实时联动。如交通信号与监控镜头或环境传感器连通后,便能自主调节节奏,提高安全和纾缓拥堵车流。

10

生成式水印(Generative watermarking

直接嵌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不可篡改的数字标记,可追溯内容的来源,有助打击虚假信息和保护知识产权。

数据源:WEF:《Top 10 Emerging Technologies of 2025 Flagship Report

突破固有支柱行业主导发展局限

总的来说,这10大新兴技术,暗含了在中短期内于经济与商业领域可实现的潜在发展商机。事实上,哈佛大学《2025全球关键与新兴技术指数报告》列出的五大关键技术领域,以及世界经济论坛《2025十大新兴技术》所入榜的10大技术,充份勾勒出当前科技前沿领域面貎;这些前沿领域也是产生未来新商业价值的核心源头。

照目前全球技术实力的分布态势看,据贝尔弗中心的研调,中国的技术实力持续锐进,尤其在生物技术和量子技术领域,逐渐形成全球竞争优势。记得去年2月,特区政府公布2024‑25年度财政预算案,确立了一些重点技术发展领域,包括人工智能、生命与健康科技等。从目前发展进度看,香港加强与内地的创新要素交流融通,对加速本地重点创新科技的发展大有裨益。很显然,利用新兴技术力量,突破四大支柱行业——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旅游、以及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持服务的固有主导发展局限,无疑是香港经济升级转型的关键所在。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