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信報》,2025年6月23日
衡量AI成效 端視提升生產力
許佳龍
科大商學院署理院長;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講座教授;艾禮文家族商學教授
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單位——中國電子信息業發展研究院𣄃下信息產業研究所4月底發布了一份《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範式變革與發展路徑》報告(下簡稱《報告》)指出,(一)人工智能(AI)打破「虛擬和現實」的邊界;(二)突破時間與空間發展限制;(三)人工智能打通「供給和需求」的隔閡,推動組織管理變革,《報告》從這三大維度,剖析AI對製造業技術創新、生產製造和組織管理等範式變革的作用,給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出方向性和實務性的路徑分析。
「互聯網+」與「AI+」
從宏觀角度看,AI的發展路徑很像當年政府提出的「互聯網+」。隨着新科技發展,利用信息和互聯網平台,把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並利用互聯網技術所具備的優勢與特點,創造新的發展機遇,不僅推動傳統行業升級轉型;也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融合到經濟及社會各個領域,提升社會的創新能力和生產力,形成新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態勢。
目前,國家積極推動「AI+」,無論從縱向或橫向的角度,都準備把AI應用進一步融入到社會各階層的不同發展板塊,最直接的目標,是提升對整體經濟的貢獻。然而,AI 廣泛應用對整體經濟貢獻的「來源」,筆者認為這一點至為關鍵,很值得「拆解」進行分析。
可以看到,隨着大語言模型DeepSeek面世,AI大模式的應用成本可大幅下降,的確有助AI進一步普及應用。《報告》強調,「AI 作為當代的通用性技術,成本和門檻降低,為賦能千百行業打開新空間」 。事實上,AI的普及應用,無疑是推動和落實AI+的先決條件。
同當年互聯網+的發展經驗一樣,要形成聯網+這個應用和場景,必須要有基礎建設,當年的互聯網+基建,就是互聯網本身和智能手機。目前AI+所需要的基礎建設,除包括已有的互聯網外,還有AI大模式訓練和投入,當然算力也很重要。
以盈利公式探測成效得失
拆解AI應用對經濟貢獻的源頭動力,我們可以借助商學的基礎教材——無論是對一間機構或一個國家經濟體來說,所着眼之處,是「盈利」,而盈利的形成結構,來自兩部分,一部分是收入,另一部分是支出。在損益表上體現為「利潤=收入—費用」這條簡單公式。
AI+這個大發展方向,對整體經濟作出貢獻,關鍵是能夠助力提高國家的產出。在這個設定下,我們便可以利用上述公式進行分析。若AI能大量地投入到日常的應用,例如目前物流業應用AI,去優化供應鏈中貨物的流動;客戶服務應用聊天機器人;在營銷推廣和金融分析上,應用AI撰寫報告;利用大模型生成文字、圖像和視頻等,這些AI應用,都減少經濟行為體工作所需的時間或工作技能流程。從經濟學角度看,就是減低了成本。投入AI可以降低成本。
再看深一層,所節約的生產投入成本,對經濟績效產生正面影響,取決於經濟行為體把所節約的時間成本或技能流程,能否轉化為具生產性的活動,增加了生產力,取得新增生產力的收益。以個人為例,若應用AI縮短了完成工作任務的時間,但卻把節省了的時間不事生產性活動,平白浪費了,對此個人來說,他沒有增加收入。對經濟體而言,效果亦相同。
AI應用要提升國家的生產力,最重要一點,是利用AI所釋放出來的人力時間和生產投入要素,必須投放到可增加價值的地方。
壓低開支提高收入之道
按上述盈利公式,第一,從壓低成本角度看。若AI本身減少了員工(經濟行為體)的工作時間,使得公式中的支出部分有效降低,此取決於所節約工作時間所騰出的生產力,能夠用於其他生產性活動。
第二,提升收入的部分。當公司員工裝備了AI(擁有相關技能和裝置),之能夠提升公司的收入,關鍵取決於能夠把個人的「工作量」擴大。譬如,一名市場推廣員工過去每周只完成三份營銷報告,有了AI協助,可以增加至每周完成十份,且該員工騰出時間所增加的報告具有價值,促進了顧客的消費行為或意欲。
騰出的生產力轉化為額外收入
換言之,員工所增加的工作量是否具價值,能否把騰出來的生產力,轉化為公司的實質性「額外收入」,這一點很重要。有價值才能增加公司的收入,如果所增加的報告,對提升消費者購買公司產品的動力毫無作用,則這些由AI應用所節約僱員工作時間的生產力,便對公司盈利起不到正面作用。
在國家或經濟體層面,效果亦相似。AI應用得以提升國家的經濟增長,進一步升級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由AI所激發的創新性活動,以及AI釋放出來的生產力,放置到有價值的真正社會應用需求上,有效從應用中得到實質性的「額外收入」。
對公司來說, AI的投入能夠取得「額外收入」,有兩方面考慮。從微見著,由此也可推衍在經濟體層面AI普及應用取得成效,所須考慮的要點。囿於篇幅,另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