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信报》,2025年6月23日

衡量AI成效 端视提升生产力

许佳龙

科大商学院署理院长;信息、商业统计及营运学系讲座教授;艾礼文家族商学教授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业发展研究院𣄃下信息产业研究所4月底发布了一份《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范式变革与发展路径》报告(下简称《报告》)指出,(一)人工智能(AI)打破「虚拟和现实」的边界;(二)突破时间与空间发展限制;(三)人工智能打通「供给和需求」的隔阂,推动组织管理变革,《报告》从这三大维度,剖析AI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生产制造和组织管理等范式变革的作用,给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出方向性和实务性的路径分析。

「互联网+」与「AI+」

从宏观角度看,AI的发展路径很像当年政府提出的「互联网+」。随着新科技发展,利用信息和互联网平台,把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所具备的优势与特点,创造新的发展机遇,不仅推动传统行业升级转型;也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合到经济及社会各个领域,提升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力,形成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态势。

目前,国家积极推动「AI+」,无论从纵向或横向的角度,都准备把AI应用进一步融入到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发展板块,最直接的目标,是提升对整体经济的贡献。然而,AI 广泛应用对整体经济贡献的「来源」,笔者认为这一点至为关键,很值得「拆解」进行分析。

可以看到,随着大语言模型DeepSeek面世,AI大模式的应用成本可大幅下降,的确有助AI进一步普及应用。《报告》强调,「AI 作为当代的通用性技术,成本和门坎降低,为赋能千百行业打开新空间」 。事实上,AI的普及应用,无疑是推动和落实AI+的先决条件。

同当年互联网+的发展经验一样,要形成联网+这个应用和场景,必须要有基础建设,当年的互联网+基建,就是互联网本身和智能手机。目前AI+所需要的基础建设,除包括已有的互联网外,还有AI大模式训练和投入,当然算力也很重要。

以盈利公式探测成效得失

拆解AI应用对经济贡献的源头动力,我们可以借助商学的基础教材——无论是对一间机构或一个国家经济体来说,所着眼之处,是「盈利」,而盈利的形成结构,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收入,另一部分是支出。在损益表上体现为「利润=收入—费用」这条简单公式。

AI+这个大发展方向,对整体经济作出贡献,关键是能够助力提高国家的产出。在这个设定下,我们便可以利用上述公式进行分析。若AI能大量地投入到日常的应用,例如目前物流业应用AI,去优化供应链中货物的流动;客户服务应用聊天机器人;在营销推广和金融分析上,应用AI撰写报告;利用大模型生成文字、图像和视频等,这些AI应用,都减少经济行为体工作所需的时间或工作技能流程。从经济学角度看,就是减低了成本。投入AI可以降低成本。

再看深一层,所节约的生产投入成本,对经济绩效产生正面影响,取决于经济行为体把所节约的时间成本或技能流程,能否转化为具生产性的活动,增加了生产力,取得新增生产力的收益。以个人为例,若应用AI缩短了完成工作任务的时间,但却把节省了的时间不事生产性活动,平白浪费了,对此个人来说,他没有增加收入。对经济体而言,效果亦相同。

AI应用要提升国家的生产力,最重要一点,是利用AI所释放出来的人力时间和生产投入要素,必须投放到可增加价值的地方。

压低开支提高收入之道

按上述盈利公式,第一,从压低成本角度看。若AI本身减少了员工(经济行为体)的工作时间,使得公式中的支出部分有效降低,此取决于所节约工作时间所腾出的生产力,能够用于其他生产性活动。

第二,提升收入的部分。当公司员工装备了AI(拥有相关技能和装置),之能够提升公司的收入,关键取决于能够把个人的「工作量」扩大。譬如,一名市场推广员工过去每周只完成三份营销报告,有了AI协助,可以增加至每周完成十份,且该员工腾出时间所增加的报告具有价值,促进了顾客的消费行为或意欲。

腾出的生产力转化为额外收入

换言之,员工所增加的工作量是否具价值,能否把腾出来的生产力,转化为公司的实质性「额外收入」,这一点很重要。有价值才能增加公司的收入,如果所增加的报告,对提升消费者购买公司产品的动力毫无作用,则这些由AI应用所节约雇员工作时间的生产力,便对公司盈利起不到正面作用。

在国家或经济体层面,效果亦相似。AI应用得以提升国家的经济增长,进一步升级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由AI所激发的创新性活动,以及AI释放出来的生产力,放置到有价值的真正社会应用需求上,有效从应用中得到实质性的「额外收入」。

对公司来说, AI的投入能够取得「额外收入」,有两方面考虑。从微见着,由此也可推衍在经济体层面AI普及应用取得成效,所须考虑的要点。囿于篇幅,另文讨论。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