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信報》,2025年6月7日
銀行資本承壓 收緊借款績效規約
Arthur Morris
科大商學院會計學系助理教授
在現代經濟中,很多經濟活動依賴銀團貸款支持。企業運用這些資金進行特定項目投資、日常營運以至創新,直接影響宏觀經濟的發展。
不過,當企業背負大量債務時,往往萌生不良動機,例如,所有者和經理人把公司資本轉移,掏走公司資產,損害到債權人利益。若公司業績下降,他們也可能有動機承擔更高的投資風險,給銀行帶來壞帳風險。
為了管控這些不良動機,銀團成員會與借款人協商,達成信貸合同協議。這些信貸協議通常包括禁止所有者和經理人在貸款未償清期間把公司資本撤走的條款(一般稱為「資本規約‧Capital covenants」)、在公司業績下降時,把公司的控制權交予貸款人的條款 (一般稱為「績效規約」‧Performance covenants)。
理論上,合同規約條款是由借款人的基本面決定的。條款寬緊,視乎借款人的公司財務等信用狀況,然而,對於貸款方的基本面如何影響合同的設計,我們卻知之甚少,筆者聯同其他學者的一項研究,就針對這一點。當貸款人的資本受到衝擊,會如何影響借貸合同中財務條款的組合?
我們利用兩個對貸款方造成特定衝擊的指標展開研究,其一為貸款方的「企業貸款」中,發生借款人所在地和行業之外的違約事件(這類違約會削弱貸款機構的資金狀況,但與當前借款人的風險無直接關聯);其二為「非企業貸款」的拖欠情況(反映貸款機構整體資產質量惡化)。
兩個量度衝擊指標
具體來說,我們統計了銀團貸款發放前,牽頭銀行在借款人所在行業和地區之外遭遇的企業還款違約事件,這個特定衝擊指標,能夠捕捉與借款方基本面無關的違約變異情況。不過,該指標無法區分貸款機構的資本衝擊與其貸款篩查的審批能力信息,因此,我們引入第二項衡量指標,即使用逾期90天以上、或未產生利息的非企業貸款,包括房地產住宅貸款和消費信貸等。非企業貸款逾期能反映貸款機構資本惡化,雖然兩者對銀行的衝擊類似,但與企業貸款違約不同,非企業貸款並不攜帶關於貸款機構篩查企業借款方的信息,因為這些貸款與企業貸款的審核標準無關。
我們論証,這兩個非相互排斥的作用渠道,都會影響到貸款人的風險偏好,從而影響貸款款方的合同規約條款方案。當金融機構遭受財務衝擊時,會加劇其對自身資產風險狀況未來惡化的擔憂,進而影響其資本充足率的達標能力(資本傳道渠道)。通過合同規約條款賦予貸款人「相機抉擇控制權」(State-contingent control allocation),可使金融機構能夠在持續或反覆的負面衝擊中,相機行事,更主動地管理資產組合風險,及時採取紓緩風險的措施。若貸款機構因過度暴露於特定經濟行業而持續承壓,這些控制權也能使貸款方要求借款人提前償債、或削減高風險投資,來遏制其貸款組合質量惡化。
另一方面,貸款組合遭受負面衝擊,可能暴露出貸款人自身在信用評估能力、或借款人「道德風險」管控方面的缺陷,遂自行作出檢討(學習傳導渠道)。當貸款人因篩選能力有限,而難以確定「逆向選擇」或「道德風險」的嚴重程度時,將傾向於採用更嚴格的控制權條款,以便獲知借款人負面信息時,能及時啓動重新談判。
貸方財務受壓 影響合同條款結構
扼要言之,一,貸款方因「資本耗竭」(Capital depletion)擔憂,而加強控制權(資本路徑);二、是貸款方通過獲得新信息,重新評估自身的風險管控能力(學習路徑),透過這兩條路徑產生影響作用。
研究發現,貸款銀行遭受財務衝擊,會通過增加債務合同中「基於績效」(performance-based),而非「基於資本」(capital-based)的規約條款數量和嚴格度,來應對財務衝擊。換言之,貸款機構更看重「績效規約」而非「資本規約」。事實上,績效表現能及時反映借款人經營變化,而資本結構變動較為滯後。研究結果清楚顯示了貸款方的風險偏好,會影響會計信息在債務合同中的具體應用。
換言之,財務條款的嚴格程度,不僅取決於借款人的基本面,還受到貸款方對自身資產組合總價值的擔憂影響。具體而言, 當貸款方遭遇資本衝擊(如投資組合中其他資產貶值)時,會收緊績效規約條款,即使這些衝擊與借款人自身的業績或行業前景無關。這意味著借款人的履約壓力,可能被動地加大,而這僅僅因為貸款方需要管理其整體資產風險。
對宏觀經濟形成傳導衝擊路徑
筆者這項研究具兩點重要意義。首先,借款人不僅需要考慮自身的財務狀況,還必須關注潛在貸款機構投資組合中,其他借款人的資信狀況。這對於那些依賴與貸款機構長期合作關係的借款人而言,可能尤為困難。
其次(或許是最關鍵一點),這為微觀經濟衝擊傳導至宏觀經濟提供了一種潛在機制。例如,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房地產市場和消費信貸市場的下行,將直接影響企業債務的條款條件,這不僅為經濟衝擊的傳導提供了路徑,更由於企業債務通常期限較長,這種機制還可能導致宏觀經濟持續收縮。有興趣詳閱研究的讀者,可參看我們的論文——”Financial shocks to lender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financial coven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