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信报》,2025年6月7日
银行资本承压 收紧借款绩效规约
Arthur Morris
科大商学院会计学系助理教授
在现代经济中,很多经济活动依赖银团贷款支持。企业运用这些资金进行特定项目投资、日常营运以至创新,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的发展。
不过,当企业背负大量债务时,往往萌生不良动机,例如,所有者和经理人把公司资本转移,掏走公司资产,损害到债权人利益。若公司业绩下降,他们也可能有动机承担更高的投资风险,给银行带来坏帐风险。
为了管控这些不良动机,银团成员会与借款人协商,达成信贷合同协议。这些信贷协议通常包括禁止所有者和经理人在贷款未偿清期间把公司资本撤走的条款(一般称为「资本规约‧Capital covenants」)、在公司业绩下降时,把公司的控制权交予贷款人的条款 (一般称为「绩效规约」‧Performance covenants)。
理论上,合同规约条款是由借款人的基本面决定的。条款宽紧,视乎借款人的公司财务等信用状况,然而,对于贷款方的基本面如何影响合同的设计,我们却知之甚少,笔者联同其他学者的一项研究,就针对这一点。当贷款人的资本受到冲击,会如何影响借贷合同中财务条款的组合?
我们利用两个对贷款方造成特定冲击的指标展开研究,其一为贷款方的「企业贷款」中,发生借款人所在地和行业之外的违约事件(这类违约会削弱贷款机构的资金状况,但与当前借款人的风险无直接关联);其二为「非企业贷款」的拖欠情况(反映贷款机构整体资产质量恶化)。
两个量度冲击指标
具体来说,我们统计了银团贷款发放前,牵头银行在借款人所在行业和地区之外遭遇的企业还款违约事件,这个特定冲击指标,能够捕捉与借款方基本面无关的违约变异情况。不过,该指标无法区分贷款机构的资本冲击与其贷款筛查的审批能力信息,因此,我们引入第二项衡量指标,即使用逾期90天以上、或未产生利息的非企业贷款,包括房地产住宅贷款和消费信贷等。非企业贷款逾期能反映贷款机构资本恶化,虽然两者对银行的冲击类似,但与企业贷款违约不同,非企业贷款并不携带关于贷款机构筛查企业借款方的信息,因为这些贷款与企业贷款的审核标准无关。
我们论证,这两个非相互排斥的作用渠道,都会影响到贷款人的风险偏好,从而影响贷款款方的合同规约条款方案。当金融机构遭受财务冲击时,会加剧其对自身资产风险状况未来恶化的担忧,进而影响其资本充足率的达标能力(资本传道渠道)。通过合同规约条款赋予贷款人「相机抉择控制权」(State-contingent control allocation),可使金融机构能够在持续或反复的负面冲击中,相机行事,更主动地管理资产组合风险,及时采取纾缓风险的措施。若贷款机构因过度暴露于特定经济行业而持续承压,这些控制权也能使贷款方要求借款人提前偿债、或削减高风险投资,来遏制其贷款组合质量恶化。
另一方面,贷款组合遭受负面冲击,可能暴露出贷款人自身在信用评估能力、或借款人「道德风险」管控方面的缺陷,遂自行作出检讨(学习传导渠道)。当贷款人因筛选能力有限,而难以确定「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的严重程度时,将倾向于采用更严格的控制权条款,以便获知借款人负面信息时,能及时启动重新谈判。
贷方财务受压 影响合同条款结构
扼要言之,一,贷款方因「资本耗竭」(Capital depletion)担忧,而加强控制权(资本路径);二、是贷款方通过获得新信息,重新评估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学习路径),透过这两条路径产生影响作用。
研究发现,贷款银行遭受财务冲击,会通过增加债务合同中「基于绩效」(performance-based),而非「基于资本」(capital-based)的规约条款数量和严格度,来应对财务冲击。换言之,贷款机构更看重「绩效规约」而非「资本规约」。事实上,绩效表现能及时反映借款人经营变化,而资本结构变动较为滞后。研究结果清楚显示了贷款方的风险偏好,会影响会计信息在债务合同中的具体应用。
换言之,财务条款的严格程度,不仅取决于借款人的基本面,还受到贷款方对自身资产组合总价值的担忧影响。具体而言, 当贷款方遭遇资本冲击(如投资组合中其他资产贬值)时,会收紧绩效规约条款,即使这些冲击与借款人自身的业绩或行业前景无关。这意味着借款人的履约压力,可能被动地加大,而这仅仅因为贷款方需要管理其整体资产风险。
对宏观经济形成传导冲击路径
笔者这项研究具两点重要意义。首先,借款人不仅需要考虑自身的财务状况,还必须关注潜在贷款机构投资组合中,其他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这对于那些依赖与贷款机构长期合作关系的借款人而言,可能尤为困难。
其次(或许是最关键一点),这为微观经济冲击传导至宏观经济提供了一种潜在机制。例如,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房地产市场和消费信贷市场的下行,将直接影响企业债务的条款条件,这不仅为经济冲击的传导提供了路径,更由于企业债务通常期限较长,这种机制还可能导致宏观经济持续收缩。有兴趣详阅研究的读者,可参看我们的论文——”Financial shocks to lender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financial coven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