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信報》,2025年2月3日

弄清楚私隱概念 有效保障個人資料

許佳龍

科大商學院署理院長;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講座教授;艾禮文家族商學教授

網絡使用無遠弗屆;加上網絡詐騙犯罪手段層出不窮,無孔不入,如何認識和保障個人私隱,問題有討論需要,以提高公眾的個人資料保護意識。

筆者過去曾在不同報章談論私隱概念,包括直銷來電騒擾等議題。隨着電子及網上世界發展,個人信息的保護愈來愈重要。筆者擬從一個相對廣泛視角,和讀者分享網上或新的電子世界裡,個人私隱的概念,當中所包含的內涵,其實也相當廣闊。為什麼私隱突然之間成為一個重大問題?當大家談論私隱,往往對此又各有不同定義和理解。因此,把私隱概念弄清楚,有助加強公眾對個人資料保障的意識。

非科學定理 議論人言人殊

嚴格來說,「私隱」並非一個科學性、本身具備客觀而清晰定理的指謂;東方和西方文化對私隱的態度也不同,即使西方世界裡,不同國家或地區對私隱保護的程度亦不一致,由是在私隱領域,出現了不少灰色地帶和複雜操作。

今日,電子網絡成為一個無遠弗屆的媒介,市民生活每一個環節,幾乎都離不開網絡世界,由是產生了大量數據,這些涉及人們生活的海量數據,在對私隱有不同理解的情況下,導致大家對私隱和個人資料保障有不同的態度和看法。從營商角度而言,若商家不了解私隱和私隱保護的主張,勢必遇上不少挑戰和困難。

感應器多如牛毛

筆者 20多年前開始,已一直關注私隱問題,主要原因是觀察到未來的發展趨勢,愈來愈多個人資訊會遭電子化和數據化,並在網絡上被存輸。很顯然,當電子網絡和物聯網進一步普及,尤其是流動電話和智能手機的通用,孳生了大量的感應器。可以說,每部手機都成為一個感應器,可以想像,數據幾乎無限量地被紀錄下來,譬如,我們每日的出行與行踪;智能手機上的裝置,記錄了我們每天走了多少步?血壓多少?手機應用程式(APP)中有不少網上服務,記錄了我們的生活習慣和喜好;很多人在社交媒體恒常地上載自身的日常生活資訊與照片,如此之多的感應器,包括手機以至當下愈來愈多人使用的電動汽車等,遂使海量的個人資訊,成為網絡上流動的資源,隨之也引起不少人對個人私隱問題的憂慮。

私隱三大維度

從學術角度看,談及私隱,我們可簡單從三個大維度,去分析私隱包含什麼成份。事實上,弄清晰私隱的內涵,我們對個人私隱保護的主張才有更適切的掌握和應對。

第一個私隱維度,關於個人的「隱密」(Secrecy)資料。無可否認,每個人都會有一些不想為人知的資訊。事實上,「隱密」是私隱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維度。這些個人隱密資料,如個人收入、身體健康狀況、家庭背景、家庭親人的資料等,對此「隱密」私隱維度,我們都很容易明白和理解。

第二個維度,關乎個人生活空間不想有外人侵入的部分(Seclusion)。筆者多年前,曾在本報討論直銷來電對個人生活造成的滋擾,並提出設立一個電銷商登記冊,讓電話接收人知道來電究竟是什麼電銷商,從而決定是否接聽,使滋擾性的促銷電話得以「過濾」排除(見〈建「來電者名單」監管直接促銷,刊2010年12月14日〉)。至於政府提出以拒收訊息(DNC)登記冊,去監管使用預錄電話進行直接促銷的行為,就是針對這個維度作出的政策應對。

換言之,很多人會希望保留一個不想有人侵入的私人空間,這個空間無疑也是私隱一個主要部分。

第三個維度,是個人免於經常受「監視」(Free from Surveillance, or Autonomy) 。譬如,當個人走在街上,知道所有地方都設有監視鏡頭,這「無處不在」的監視,可能馬上引起個人出現神經緊張,原來寧靜的精神情緒受到入侵,同時擔心只做了輕微錯事,也可能會遭記錄下來,不知「後果如何」。

概念模糊 討論難有共識

一般人談及私隱時,恐怕沒有細心分析這三個維度的不同分別,於是,當我們在市面上或媒體上看到一些公司的政策、商家的一些行為,甚至在闡釋一些法律條文時,亦是多以籠統甚至模糊不清的概念談及私隱、討論私隱,但討論所指的私隱是什麼,往往把私隱指為個人的隱密資訊,而沒有理解到,私隱其實還有其他內涵。

那麼,如何保障個人私隱?上文提及私隱所包含的三個維度,使得私隱保障成為一個複雜問題,因為各人對私隱的理解並不一致,有人對於光天化日下在街上設置監視鏡頭毫不介意,甚至覺得監視鏡頭無處不在,對防止罪案發生甚至破案效率帶來好處。相反,有人覺得彷彿無處不在的鏡頭,令人感到神經兮兮,深感個人行迹私隱受到侵犯。所以,保護個人私隱要在這三個維度上取得平衡,實在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何對私隱作適切保護,囿於篇幅,另文討論。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