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信报》,2025年2月3日
弄清楚私隐概念 有效保障个人资料
许佳龙
科大商学院署理院长;信息、商业统计及营运学系讲座教授;艾礼文家族商学教授
网络使用无远弗届;加上网络诈骗犯罪手段层出不穷,无孔不入,如何认识和保障个人私隐,问题有讨论需要,以提高公众的个人资料保护意识。
笔者过去曾在不同报章谈论私隐概念,包括直销来电騒扰等议题。随着电子及网上世界发展,个人信息的保护愈来愈重要。笔者拟从一个相对广泛视角,和读者分享网上或新的电子世界里,个人私隐的概念,当中所包含的内涵,其实也相当广阔。为什么私隐突然之间成为一个重大问题?当大家谈论私隐,往往对此又各有不同定义和理解。因此,把私隐概念弄清楚,有助加强公众对个人资料保障的意识。
非科学定理 议论人言人殊
严格来说,「私隐」并非一个科学性、本身具备客观而清晰定理的指谓;东方和西方文化对私隐的态度也不同,即使西方世界里,不同国家或地区对私隐保护的程度亦不一致,由是在私隐领域,出现了不少灰色地带和复杂操作。
今日,电子网络成为一个无远弗届的媒介,市民生活每一个环节,几乎都离不开网络世界,由是产生了大量数据,这些涉及人们生活的海量数据,在对私隐有不同理解的情况下,导致大家对私隐和个人资料保障有不同的态度和看法。从营商角度而言,若商家不了解私隐和私隐保护的主张,势必遇上不少挑战和困难。
传感器多如牛毛
笔者 20多年前开始,已一直关注私隐问题,主要原因是观察到未来的发展趋势,愈来愈多个人信息会遭电子化和数据化,并在网络上被存输。很显然,当电子网络和物联网进一步普及,尤其是流动电话和智能手机的通用,孳生了大量的传感器。可以说,每部手机都成为一个传感器,可以想象,数据几乎无限量地被纪录下来,譬如,我们每日的出行与行踪;智能手机上的装置,记录了我们每天走了多少步?血压多少?手机应用程序(APP)中有不少网上服务,记录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和喜好;很多人在社交媒体恒常地上载自身的日常生活信息与照片,如此之多的传感器,包括手机以至当下愈来愈多人使用的电动汽车等,遂使海量的个人信息,成为网络上流动的资源,随之也引起不少人对个人私隐问题的忧虑。
私隐三大维度
从学术角度看,谈及私隐,我们可简单从三个大维度,去分析私隐包含什么成份。事实上,弄清晰私隐的内涵,我们对个人私隐保护的主张才有更适切的掌握和应对。
第一个私隐维度,关于个人的「隐密」(Secrecy)资料。无可否认,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不想为人知的信息。事实上,「隐密」是私隐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维度。这些个人隐密资料,如个人收入、身体健康状况、家庭背景、家庭亲人的资料等,对此「隐密」私隐维度,我们都很容易明白和理解。
第二个维度,关乎个人生活空间不想有外人侵入的部分(Seclusion)。笔者多年前,曾在本报讨论直销来电对个人生活造成的滋扰,并提出设立一个电销商登记册,让电话接收人知道来电究竟是什么电销商,从而决定是否接听,使滋扰性的促销电话得以「过滤」排除(见〈建「来电者名单」监管直接促销,刊2010年12月14日〉)。至于政府提出以拒收讯息(DNC)登记册,去监管使用预录电话进行直接促销的行为,就是针对这个维度作出的政策应对。
换言之,很多人会希望保留一个不想有人侵入的私人空间,这个空间无疑也是私隐一个主要部分。
第三个维度,是个人免于经常受「监视」(Free from Surveillance, or Autonomy) 。譬如,当个人走在街上,知道所有地方都设有监视镜头,这「无处不在」的监视,可能马上引起个人出现神经紧张,原来宁静的精神情绪受到入侵,同时担心只做了轻微错事,也可能会遭记录下来,不知「后果如何」。
概念模糊 讨论难有共识
一般人谈及私隐时,恐怕没有细心分析这三个维度的不同分别,于是,当我们在市面上或媒体上看到一些公司的政策、商家的一些行为,甚至在阐释一些法律条文时,亦是多以笼统甚至模糊不清的概念谈及私隐、讨论私隐,但讨论所指的私隐是什么,往往把私隐指为个人的隐密信息,而没有理解到,私隐其实还有其他内涵。
那么,如何保障个人私隐?上文提及私隐所包含的三个维度,使得私隐保障成为一个复杂问题,因为各人对私隐的理解并不一致,有人对于光天化日下在街上设置监视镜头毫不介意,甚至觉得监视镜头无处不在,对防止罪案发生甚至破案效率带来好处。相反,有人觉得彷佛无处不在的镜头,令人感到神经兮兮,深感个人行迹私隐受到侵犯。所以,保护个人私隐要在这三个维度上取得平衡,实在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对私隐作适切保护,囿于篇幅,另文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