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經濟日報》,2025215

激發創造力 能力比興趣更有效

龔亞平

科大商學院管理學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

近日,在美國禁止出售高性能芯片予中國的情況下,內地人工智能企業深度求索公司發布的推理大語言模型DeepSeek R1,以其訓練低成本,高性能,不必使用最尖端芯片,成就了這個震撼美國矽谷以至華爾街的大型AI模型。有西方輿論指美國的出口管制,反而迫使了中國研究人員,使用網上免各種工具來發揮創造力,作出了巨大突破。

毋庸置疑,在科技創新領域,創造力是最為重要的資源。但是,企業怎樣有效激發出員工的創造力?這個議題很值得探討;也很有實用性,尤其在今日的科技創新年代為然。

首先,相關學術研究把「創造性自我效能」(creative self-efficacy)和「創造力的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for creativity)這兩個概念,視之為員工創造力的「前因」。所謂「創造性自我效能」,是指個體相信自己有能力根據任務要求,產生新穎的、原創性的解決方案的信念,亦即深信自己能夠產生創造性成果,反映「能做」的因素。「創造力的內在動機」則指對活動本身產生興趣,樂意參與其中,在過程中獲得滿足感、樂趣和智力成就,亦即反映「想做」的因素。

「能力」抑或「興趣」驅動創意?

有研究對此提出一些推論,認為當中一個因素,是解釋另一個因素對創造力影響的潛在機制。例如,「創造性自我效能」影響創造力,它也可能是反映從事創造性活動的內在動機」。同樣,「創造力的內在動機」通過對創造力任務掌握和完成挑戰的滿足感,來增強創造力。

儘管這些見解很有價值,但仍有一個尚未解答的問題——一究竟兩者是雙向關係,抑或是表現出同一方向性的關係,亦即一個因素先於另一個因素產生創造力?簡單地說,是「能力」驅動「興趣」?抑或「興趣」引發「能力」?這個答案對企業如何在人力資源的投入上,產生出更大的創造力很有關係。筆者的研究團隊設法找出問題的答案。。

借鏡自我效能與內在動機理論

我們借鏡社會科學「自我效能」理論和「內在動機」理論的概念,提出兩種不同的中介機制,分別揭示「創造性自我效能」如何影響創造力的內在動機,反之,「創造力的內在動機」又怎樣影響「創造性自我效能」?

首先,「自我效能」理論指出,行為個體認識到創造性追求過程中,當中固有的困難和障礙,並認為自身的效能信念,可以提高個人面對困難和障礙時的毅力水平。「創造性自我效能」有利於創造力,因為它培養了「對失敗威脅的韌性」。韌性是指在逆境中做出積極的調整、適應和恢復的能力,使得從事具有挑戰性的創造性活動,在智力上得到滿足。也就是說,「創造性自我效能」通過韌性和內在動機的連續中介作用,增強創造力。

另一方面,根據「內在動機」理論,對具有內在動機的個人而言,他們的努力和投入,是基於從工作過程中獲得的樂趣、積極性和熱情等,這增加了新的想法和任務策略的變化,表明「創造力的內在動機」促進了創造性過程的參與,反過來,創造性過程的參與,可以提高學習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增強信念,提高員工的創造力。

簡而言之,我們提出了兩種理論上的可能性。首先,通過增強韌性,「創造性自我效能」可以促進「創造力的內在動機」,進而激發員工創造力;而任務難度進一步加強了「創造性自我效能」(通過適應力)對「創造力的內在動機」和員工創造力的影響。其次,通過培養創造過程參與度,「創造力的內在動機」可以促進「創造性自我效能」,進而激發員工創造力;而任務多變性,進一步放大了「創造力內在動機」(通過創造過程參與度)對「創造性自我效能」和員工創造力的影響。

「能力」先於「興趣」

研究結果發現,認為自己有能力完成創造性任務的人,更有可能對這些任務產生內在興趣,進而表現出創造性。當任務更困難(而不是更簡單)時,這些影響會更強。這項研究清楚揭示了「創造性自我效能」和「創造力內在動機」在塑造員工創造力方面的相互關係(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我們的論文——Competence Drives Interest or Vice Versa? Untangling the Bidirecti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Creative Self-Efficacy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for Creativity in Shaping Employee Creativity)。

獎賞反損員工「內在動機」

研究結果對企業高管有什麼實際意義和啟迪?首先,我們發現「創造性自我效能」對「創造力內在動機」以及隨後對員工創造力的影響,比「創造力內在動機」對「創造性自我效能」和員工創造力的影響更為明顯。因此,尋求提高員工創造力的企業高管,應主要關注提高「創造性自我效能」,例如,他們可以優先選擇具有強烈「能做」動機的員工。

此外,管理者通常想知道如何提高「內在動機」,但組織常用的管理工具——例如獎賞,冀增強員工對工作任務的熱情和滿足感等,此舉反而可能對「內在動機」造成損害;而研究結果表明,提高員工的「創造性自我效能」,是提「高創造力內在動機」的有效方法。值得管理者重視。總的來說,在導致創造力方面的因果關係,「能做」先於「想做」;激發創意,能力比興趣的引發力量更大。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