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经济日报》,2025215

激发创造力 能力比兴趣更有效

龚亚平

科大商学院管理学系系主任及讲座教授

近日,在美国禁止出售高性能芯片予中国的情况下,内地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公司发布的推理大语言模型DeepSeek R1,以其训练低成本,高性能,不必使用最尖端芯片,成就了这个震撼美国硅谷以至华尔街的大型AI模型。有西方舆论指美国的出口管制,反而迫使了中国研究人员,使用网上免各种工具来发挥创造力,作出了巨大突破。

毋庸置疑,在科技创新领域,创造力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但是,企业怎样有效激发出员工的创造力?这个议题很值得探讨;也很有实用性,尤其在今日的科技创新年代为然。

首先,相关学术研究把「创造性自我效能」(creative self-efficacy)和「创造力的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 for creativity)这两个概念,视之为员工创造力的「前因」。所谓「创造性自我效能」,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根据任务要求,产生新颖的、原创性的解决方案的信念,亦即深信自己能够产生创造性成果,反映「能做」的因素。「创造力的内在动机」则指对活动本身产生兴趣,乐意参与其中,在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乐趣和智力成就,亦即反映「想做」的因素。

「能力」抑或「兴趣」驱动创意?

有研究对此提出一些推论,认为当中一个因素,是解释另一个因素对创造力影响的潜在机制。例如,「创造性自我效能」影响创造力,它也可能是反映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机」。同样,「创造力的内在动机」通过对创造力任务掌握和完成挑战的满足感,来增强创造力。

尽管这些见解很有价值,但仍有一个尚未解答的问题——一究竟两者是双向关系,抑或是表现出同一方向性的关系,亦即一个因素先于另一个因素产生创造力?简单地说,是「能力」驱动「兴趣」?抑或「兴趣」引发「能力」?这个答案对企业如何在人力资源的投入上,产生出更大的创造力很有关系。笔者的研究团队设法找出问题的答案。。

借镜自我效能与内在动机理论

我们借镜社会科学「自我效能」理论和「内在动机」理论的概念,提出两种不同的中介机制,分别揭示「创造性自我效能」如何影响创造力的内在动机,反之,「创造力的内在动机」又怎样影响「创造性自我效能」?

首先,「自我效能」理论指出,行为个体认识到创造性追求过程中,当中固有的困难和障碍,并认为自身的效能信念,可以提高个人面对困难和障碍时的毅力水平。「创造性自我效能」有利于创造力,因为它培养了「对失败威胁的韧性」。韧性是指在逆境中做出积极的调整、适应和恢复的能力,使得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创造性活动,在智力上得到满足。也就是说,「创造性自我效能」通过韧性和内在动机的连续中介作用,增强创造力。

另一方面,根据「内在动机」理论,对具有内在动机的个人而言,他们的努力和投入,是基于从工作过程中获得的乐趣、积极性和热情等,这增加了新的想法和任务策略的变化,表明「创造力的内在动机」促进了创造性过程的参与,反过来,创造性过程的参与,可以提高学习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信念,提高员工的创造力。

简而言之,我们提出了两种理论上的可能性。首先,通过增强韧性,「创造性自我效能」可以促进「创造力的内在动机」,进而激发员工创造力;而任务难度进一步加强了「创造性自我效能」(通过适应力)对「创造力的内在动机」和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其次,通过培养创造过程参与度,「创造力的内在动机」可以促进「创造性自我效能」,进而激发员工创造力;而任务多变性,进一步放大了「创造力内在动机」(通过创造过程参与度)对「创造性自我效能」和员工创造力的影响。

「能力」先于「兴趣」

研究结果发现,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创造性任务的人,更有可能对这些任务产生内在兴趣,进而表现出创造性。当任务更困难(而不是更简单)时,这些影响会更强。这项研究清楚揭示了「创造性自我效能」和「创造力内在动机」在塑造员工创造力方面的相互关系(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我们的论文——Competence Drives Interest or Vice Versa? Untangling the Bidirecti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Creative Self-Efficacy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for Creativity in Shaping Employee Creativity)。

奖赏反损员工「内在动机」

研究结果对企业高管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启迪?首先,我们发现「创造性自我效能」对「创造力内在动机」以及随后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比「创造力内在动机」对「创造性自我效能」和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寻求提高员工创造力的企业高管,应主要关注提高「创造性自我效能」,例如,他们可以优先选择具有强烈「能做」动机的员工。

此外,管理者通常想知道如何提高「内在动机」,但组织常用的管理工具——例如奖赏,冀增强员工对工作任务的热情和满足感等,此举反而可能对「内在动机」造成损害;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员工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是提「高创造力内在动机」的有效方法。值得管理者重视。总的来说,在导致创造力方面的因果关系,「能做」先于「想做」;激发创意,能力比兴趣的引发力量更大。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