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解牛集],2025125

應對逆境冒險行為 兩種方式效果逈異

龔亞平

科大商學院管理學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

隨著商業環境的不確定性不斷升級,企業家會面臨更多逆境,如何應對逆境?過往的有關企研究不僅分散,也未能全面勾勒出企業家面對逆境所採取風險承擔的應對方式。究竟是以積極行動方式、抑或以消極行動方式應對風險?有研究專注於積極性的「創造性的風險承擔」(Creative risk-taking),這種應對行為最終為企業創造價值;也有研究專注於負面性的「不道德的風險承擔」(Unethical risk-taking),企業面對逆境,採取了違反社會規範的負面行為方式應對。

基於企業家是商業發展和進步的關鍵性推動力量,因此,我們需要區分不同形式的冒險行為,研究逆境對企業家行為的不同影響,加深社會對企業家冒險行為的理解。

積極或消極面對逆境

對於積極或消極冒險行為的兩種應對逆境方式,我們假設企業家通過「創業拼湊行為」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behavior ‧EBB ) 或「親組織不道德行為」 (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 ‧UPB) ,作為應對逆境的兩種不同行為方式。

「創業拼湊」理論闡釋創業者在有限資源和不確定性環境下,充分利用其手頭上的資源,進行整合重組,據此去不斷克服挑戰、抓住機會、解決企業面臨困難的一個過程;透過資源拼湊的解決方案,在技術上是合理的,也是社會對企業家的期望。

至於非規範性的冒險行為,筆者通過開發 UPB理論模型,把那些有違社會規範要求的「親組織不道德行為」,用以應對逆境,來提高企業利益,我們視之為應對逆境的消極冒險行為方式。

「感興趣」與「感憤怒」

我們推斷,逆境會引發情緒變化,即「感興趣」(Interest)與「感憤怒」(Anger),進而引發積極性的 EBB 和 消極性的UPB不同的應對行為方式。我們引入「情緒視閾」(Emotivational perspective),以闡述「感興趣」和「感憤怒」在逆境中的作用。「感興趣」能夠發揮獨特的激勵力量,推動逆境中有用的知識創造過程(例如,EBB)。「感興趣」以注意力、警覺性和好奇心的體驗感為標誌。與「感興趣」相反,「感憤怒」情緒狀態會優先考慮立即消除特定威脅,並引發自我防禦行為,並且很少考慮道德約束。

此外,我們提出「韌性特質」(trait resilience)會調節企業逆境對「感興趣」和「感憤怒」情緒體驗的影響,所謂韌性,可理解為從創傷、痛苦事件甚至逆境中復原,並重新產生良好的適應能力。

在此闡明了基本的分析概念後,再說研究樣本。我們對韓國初創風險投資企業家進行了縱向研究,最終樣本總數為 100 名企業家,在510 個月度觀察值中,有 482 個(回覆率為 94.3%)。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 34.7 歲,平均創業時間為 64.6 個月。在研究方法方面,我們作出 6個實証假設,有關假設和研究方法,本文不擬詳述(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筆者的論文”Time to get your hands dirty: Bricolage or pro‐organizational unethical response to entrepreneurial adversity “),而聚焦於研究發現和實際應用的啟迪。

逆境刺激出創造力

研究結果顯示,第一,企業逆境與 EBB 呈正相關,並且當「韌性特質」較高時,EBB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增加「感興趣」而增加。第二,研究發現,企業逆境與 UPB 呈正相關,以及當「韌性特質」較低時,UPB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即「感憤怒」情緒會增加。

高「韌性特質」企業家對逆境的反應富有創意,因為他們傾向將之視為一種智力刺激體驗;而「韌性特質」低的企業家,對逆境的反應可能出現不道德行為,因為他們傾向於將其解釋為一種威脅性體驗,往往以有違社會規範的行為應對。

筆者這項研究,展示了企業家何時以及如何做出創造性或不道德的冒險行為,以應對逆境反應。

至於研究在應用啟迪層面,第一,我們的研究還為企業家提供了切身的啓迪。首先,企業的成功,很大程度取決於企業家的生產力。研究結果表明,逆境既可以產生建設性結果;也可以產生破壞性的結果。一方面,企業家可能會將逆境視為好奇心和探索機遇的源泉,從而在資源受限的情況下,提高了他們的創造力。

了解「韌性特質」 從中獲得優勢

另一方面,一些企業家可能會將逆境視為不可接受的事件,導致他們對道德決策變得麻木,從而做出有違社會規範的行為。因此,企業家必須注意自己對逆境的態度,辨別自身是以好奇抑或憤怒眼光,去看待逆境。培養這方面的正念,將有助於減少負面解讀和作出不道德行為可能性。

另一項重要發現,是企業家在逆境中,「韌性特質」的重要性。「韌性特質」高的企業家,會將注意力集中在逆境中有趣的方面,從而培養創造力。相反,對於「韌性特質」低的人,逆境煽動憤怒,從而導致不道德的行為。因此,在決策過程中,企業家可以通過使用心理測量學上合理的標準,從關注自己的「韌性特質」中獲得優勢。

對政策制定者來說。首先,不道德行為不僅危及個人創業和社會,而且還可能在重大危機期間和之後,破壞創業生態系統。企業家以不道德行為作為應對措施,或可於短期內度過逆境,從而對自己產生能力強、靈巧和聰明的錯覺。政策制定者需要認識到,企業逆境可能導致不道德的決策,尤其是對於「韌性特質」低的企業家而言。有了這種認識,政策制定者可考慮採取積極主動的方式(例如,制定政策或培訓課程),來避免出現不道德行為。

其次,政策制定者應幫助企業家在顛覆性變革中,識別和利用新的商業機會。從本質上講,企業逆境不僅是一種威脅;也是一種機遇。因此,政策制定者可以建立一個平台,讓企業家可以獲得新的商業機會,並支持企業家轉變業務,以適應和利用這些新前景,引領社會經濟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