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經濟日報》,2024年12月20日
家族辦公室的「變」與「不變」
彭 倩
科大商學院金樂琦亞洲家族企業與家族辦公室研究中心主任
2024年終將至,筆者借此機會,對亞洲家族辦公室的「變」與「不變」,做一個綜述性分析和展望,希望對香港家辦事業未來的發展有所助益。事實上,在微觀層面,家族辦公室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比如家族辦公室的真實定義和基本功能。在宏觀層面上,亞洲家族辦公室的發展會有很清晰的變化趨勢。
首先,我們先談不變,從最基本的家族辦公室定義說起。家辦就是管理家族事務,也就是「管家」角色。這個角色可以由個人也可以由一個群體來擔當,這是家族辦公室最簡單的定義。也需指出,本文所說的家族辦公室,是指「單家族辦公室」,也就是只管理一個家族事務的個人或組織。從這個簡單定義出發,引出家辦兩個永恆不變功能。
管錢管家功能不變
第一個功能是「管錢」,即財富管理。這個話題是一個很成熟話題。自古至今,富裕家族對於財富有以下三個重要的考量。一,如何把財富傳承到下一代;二,如何確保這些財富不要把下一代「寵壞」,使他們變成紈絝子弟。三,如何規避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因素,確保財富安全。如何應對這三點,關鍵在於家族是否有一個核心的「財富觀」來指導。不同財富觀,會引導出不同發展結果。譬如,家族的財富觀是一心追求財富,萬事「以錢為重」、斤斤計較,則這個家族下一代也將成爲守財奴,個人利益爲上,甚至爲了爭產不惜犧牲家族和諧,最終「富不過三代」。如家族的財富觀是創造財富來支持家族和回饋社會,那麽此家族應該會走得更遠。(具體可見筆者以往「富過三代」、「華人百年老店」等文章)。
雖然「管錢」並非新話題,但對不少財富人群尤其是「新財富」,即創富和積累財富不超過一代的家族來説,若沒有接受相關培訓和認識更多失敗案例,其「財富觀」也是不成熟的,往往聚焦於一味追求財富,缺乏更可持續性的社會目標。
家辦第二個功能是「管家」,怎樣去維護整個家族的和諧關係;怎樣將正確的家族價值觀傳遞到下一代?事實上,管家功能才是家辦的核心所在。當一個家辦只管錢,更合適的稱謂應該是「私人投資辦公室」。
扼要來說,家族辦公室的「管錢」是基本,是硬技術;「管家」是核心,是軟實力。沒有軟實力的家族走不遠,縱使有巨額財富。理解了家辦的兩個基本定義和功能後,再來看亞洲家族辦公室事業的整體性趨勢會有什麼變化。
新財富帶來量變待質變
第一個變是數目。未來十年,估計是亞洲家辦事業的黃金發展期,數目持續增長。但筆者在此提醒各持份方,數量固然重要,但質量更為重要。事實上,要設立一個有2人至 4人專業投資管理團隊的單家辦,財富起碼要有 2.5億美元可投資資產。但目前不少自稱為「家辦」並未達到這個標準。這其實是簡單的成本與收益的考量,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建立單家辦的意義就不大,可考慮加入多家辦或尋求私人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幫忙。
隨著亞洲財富不斷增加,富豪數目增加,家辦數目也必然相應增加,但目前除了看到資產規模不到位的家辦,亦有不少「僞家辦」,明明是「賣方」,卻僞裝成「買方」,妄圖混入家辦群體分一杯羹。筆者冀未來家辦數目的增長,能夠排除這些「水份」,使家辦事業可更健康地發展。
第二個變是亞洲「新財富」逐步成長為「舊財富」。近年家辦事業發展那麼「火」,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新財富」的湧現。但「新財富」隨歷史也會過渡成為「舊財富」。在此過程中,「新財富」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沒有意識到有風險的存在,很容易再走一遍「舊財富」所走的老路,重蹈「舊財富」所犯的錯。
第三個變是財富管理的重心。財富管理有兩大目標。一是財富保值;二是財富增值。新財富大部分聚焦於增值,舊財富則在保值。要增值,很多做法往往是短期性的。基於增值不可能「持續」,當「新財富」積累到一定資金規模,向「舊財富」演變,投資策略就會出現變化,把很多短期性策略改為長期性。「新財富」隨著創始人的年齡增長和家族企業的歷史發展,就會開始意識到這一點,並作出調整,逐步向財富保值靠攏。
不獨善其身 需兼善天下
第四,隨著時間推移和學習更多其它家辦案例,更多「新財富」的家辦會逐步意識到,無論「管錢」或「管家」,其核心家族價值觀都不可能只立足於自身家族,而應該更多考量社會利益。對位於全世界財富人群金字塔尖的家辦們來説,須更有意識地去創造更積極的社會影響力。
第五,筆者寄望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整個家辦的生態圈能夠變得更健康。家辦生態圈裡有很多持份者包括富裕群體、服務提供者、政府,以至學者,而良好的生態圈,富豪不只聚焦於財富的增長;政府不只聚焦於家辦數目增長作為政策指標;服務提供者不只聚焦於個體利益或管理費之上,為增加收入而作出有違專業道德和精神的商業行為;學者能夠秉持學術中立,要對家辦事業的發展作出公正的評析,引導家辦事業向健康的方向發展。在良好的家族辦公室的生態系統下,香港的家族辦公室事業發展,能夠可持續地向前邁進,成為引領香港以至全球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