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篇〕— 刊於《經濟日報》2023年9月14日
通過知識傳遞 促進員工創造力
龔亞平
科大商學院管理學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
在當下創造力成為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也是企業發展成敗的關鍵,如何促進組織內部的創造力,一直引起廣泛的討論和研究。其中,接收知識可否產生出新的思想、新的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
創造力(即產生新穎且有用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社會過程,受到員工所處的社交網絡的影響。對此,一種行之有效的探究路線,是採用結構性視角,即重點關注個人周圍的社會關係模式,據此去解釋他們的創造力,但結構性視角的分析無疑有其局限性。因此,近年的前沿研究,已經開始從這種結構視角,轉向關係視角,並通過研究個人與其同事之間二元關係的本質,來探究如何促進創造力。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學者Manuel E. Sosa提出,「非冗餘知識」(non- redundant knowledge‧不包含任何重覆或多餘的知識)在與不同合作夥伴的二元互動中傳播,接收者可以據此生成創意,因此得出結論,二元層次關係多樣性,有利於接收者生成創造力。
夥伴二元關係催化創造力
這項研究代表了人們認識到關係因素對創意產生的重要性。可以說,創意是由二人組中的另一方互動所催化的。筆者對這個「二元級催化創造力」(dyadic-level catalytic creativity)作進一步的研究,力圖找出如何有效生成創造力。
然而,這方面的研究仍需解答兩個問題。 首先,目前尚不清楚二元體中傳輸的是哪種類型知識內容,以及這是否對催化創造力有影響。因此,理解為什麼某些二元互動,較其他二元互動更有可能傳播某些類型的知識,並從中激發出創造力,這一點非常重要。筆者的研究不僅強調二元作為重要的分析單位,而且還強調二元層面的關係因素,是催化創造力的關鍵促進因素。事實上,一種類型的知識可能會激發接收者的創造力,但另一種則可能不會。
其次,由於目前的研究隱含地假設獲取合作夥伴的知識,將促進接受者的創造力,因此,二元知識轉移,以及創造力催化究竟如何發生?還是需要窮根問底去找出答案。
顯性與隱性知識有別
筆者對此進行細緻的研究,理由是,儘管二元互動可以提供特定知識的獲取,但這並不能百份百保證這些知識,一定有利於接受者生成創造力。此外,關於社交網絡中代理的概念和審查工作還強調,心理因素對於個人(此處指接收者)充分獲得社交網絡的好處非常重要,並提出將網絡和心理觀點相結合。具體地說,對於接收者來說,要發現二元夥伴的知識能夠促進生成創造力,接收者必須積極考慮和處理這些知識。這一要求強調,讓接受者從二元互動中獲得創造性收益,關鍵並不是與二元合作夥伴的接觸本身,而是接受者是否充分接受知識並能夠積極有效地處理它。從這個意義上說,接收者對其每個二元夥伴的接受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具體取決於所接收知識的內容和特定二元關係的緊密程度。
要解決上述問題,筆者調查了接受者是否、如何以及何時從二元合作夥伴那裡獲得的知識中,並從中獲得創造性好處。筆者採用知識管理理論中已建立的「顯性—隱性知識」分類法,來區分不同類型的知識接收。
必須說明一下,「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是可以用正式和系統的語言闡明、編碼和表達的客觀知識(例如文檔、報告和模型)。相比之下,「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是指通常針對具體情境的主觀知識(例如個人經歷、信仰、專業見解和專業知識),不容易將之形式化、表達、溝通和同化,並且需要進一步進行思想消化。
夥伴心理親密程度起作用
筆者提出,從二元夥伴那裡接收隱性(相對於顯性)知識,更有可能刺激知識接收者對知識作闡述,或者說,接收者協同和應用從他人那裡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從中激發出他們的創造力。
在前述的基礎上,筆者進一步提出,二元心理親密程度,即接收者對夥伴的親密感和積極影響的程度,將增強接收者對隱性(但非顯性)知識闡述的效果。因此,如上所述,接收者根據與合作夥伴的聯繫強度,可能會出於不同的動機,據此詳細闡述從不同合作夥伴那裡接收到的知識。 總體來說,筆者對知識管理理論的應用,提出了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我們使用該模型提出了四個假設,再通過三項主要研究對其進行檢驗。
有關研究設定和檢驗方法,筆者不擬在本文詳述,而集中闡釋研究的發現和結果(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筆者的論文Does Receiving Knowledge Catalyze Creativity? A Dyadic-Level Contingency Model of Knowledge Type and Psychological Closeness on Knowledge Elaboration)。
扼要來說,筆者借鑒知識管理方面的文獻,提出了一個二元級別的模型。當中,接收者從合作夥伴處接收到的知識類型(即顯式與隱式),以及接收者與合作夥伴的心理親近程度,共同決定了接收者的知識闡述,以及從夥伴傳遞來的知識中催化出創造力。
「隱性知識」催化創造力
結果表明,從夥伴那裡接「隱性知識」會導致接收者詳細闡述所接收的知識,並且當接收者與夥伴的心理親密程度愈高時,這種相關性就愈強。這種二元層面的知識闡述,反過來又增強了接收者催化創造力。 相比之下,無論接收者與夥伴的心理親密程度高還是低,從夥伴那裡接收「顯性知識」,通常對接收者對於知識的闡述的影響要弱得多。筆者這項研究結果表明,(一)「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有接收上的差異效應;(二)接收者對知識的闡述作為一個機制,至於夥伴之間的二元心理親密性,是產生不同效應的臨界條件。
筆者這項研究,除了擴展了關於團隊內催化創造力的學術文獻外,研究結果還為管理者提供了兩個實用的見解,協助組織/公司激勵出員工的創造力。
給企業高管兩項啟迪
首先,管理者可以通過促進員工之間二元隱性知識的共享或接收,更好地實現催化創造力。這種方法比其他選項更容易實現,例如,調整整體網絡結構(如改變參與者之間的聯繫模式);或操縱網絡的組成(如改變網絡中參與者的穩定類型,包括特徵、性質或資源禀賦等)。公司也可以鼓勵員工使用導師方式(mentoring)和講故事,作為在二元互動期間傳遞隱性知識的兩種有效方法。
其次,公司還應該幫助員工建立心理上的親密關係,以便從職能專家那裡獲得隱性知識,並將之更好地整合和應用,以催化創意的產生。例如,公司可以提供半私人空間,員工可以在那裡喝咖啡;兩個在工作中感到困惑的成員,可以碰面,展開對話,這樣,就他們的問題分享不同的觀點,解除了在正式團隊會議上的限制。這種類型的設計,不僅為二元互動提供充足的機會,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培養了二元的親密感,刺激了隱性知識共享,從而激發了二元創造力。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有效的知識接收和催化創造力模型,該模型以知識類型和心理接近度為觸發因素,並以知識闡述為其基本機制。 研究結果證明,知識闡述是一種機制,通過這種機制,從合作夥伴那裡獲得的隱性知識,可以催化接 收者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