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篇〕— 刊于《经济日报》2023年9月14日
通过知识传递 促进员工创造力
龚亚平
科大商学院管理学系系主任及讲座教授
在当下创造力成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如何促进组织内部的创造力,一直引起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其中,接收知识可否产生出新的思想、新的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创造力(即产生新颖且有用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过程,受到员工所处的社交网络的影响。对此,一种行之有效的探究路线,是采用结构性视角,即重点关注个人周围的社会关系模式,据此去解释他们的创造力,但结构性视角的分析无疑有其局限性。因此,近年的前沿研究,已经开始从这种结构视角,转向关系视角,并通过研究个人与其同事之间二元关系的本质,来探究如何促进创造力。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学者Manuel E. Sosa提出,「非冗余知识」(non- redundant knowledge‧不包含任何重复或多余的知识)在与不同合作伙伴的二元互动中传播,接收者可以据此生成创意,因此得出结论,二元层次关系多样性,有利于接收者生成创造力。
伙伴二元关系催化创造力
这项研究代表了人们认识到关系因素对创意产生的重要性。可以说,创意是由二人组中的另一方互动所催化的。笔者对这个「二元级催化创造力」(dyadic-level catalytic creativity)作进一步的研究,力图找出如何有效生成创造力。
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仍需解答两个问题。 首先,目前尚不清楚二元体中传输的是哪种类型知识内容,以及这是否对催化创造力有影响。因此,理解为什么某些二元互动,较其他二元互动更有可能传播某些类型的知识,并从中激发出创造力,这一点非常重要。笔者的研究不仅强调二元作为重要的分析单位,而且还强调二元层面的关系因素,是催化创造力的关键促进因素。事实上,一种类型的知识可能会激发接收者的创造力,但另一种则可能不会。
其次,由于目前的研究隐含地假设获取合作伙伴的知识,将促进接受者的创造力,因此,二元知识转移,以及创造力催化究竟如何发生?还是需要穷根问底去找出答案。
显性与隐性知识有别
笔者对此进行细致的研究,理由是,尽管二元互动可以提供特定知识的获取,但这并不能百份百保证这些知识,一定有利于接受者生成创造力。此外,关于社交网络中代理的概念和审查工作还强调,心理因素对于个人(此处指接收者)充分获得社交网络的好处非常重要,并提出将网络和心理观点相结合。具体地说,对于接收者来说,要发现二元伙伴的知识能够促进生成创造力,接收者必须积极考虑和处理这些知识。这一要求强调,让接受者从二元互动中获得创造性收益,关键并不是与二元合作伙伴的接触本身,而是接受者是否充分接受知识并能够积极有效地处理它。从这个意义上说,接收者对其每个二元伙伴的接受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具体取决于所接收知识的内容和特定二元关系的紧密程度。
要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调查了接受者是否、如何以及何时从二元合作伙伴那里获得的知识中,并从中获得创造性好处。笔者采用知识管理理论中已建立的「显性—隐性知识」分类法,来区分不同类型的知识接收。
必须说明一下,「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是可以用正式和系统的语言阐明、编码和表达的客观知识(例如文文件、报告和模型)。相比之下,「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是指通常针对具体情境的主观知识(例如个人经历、信仰、专业见解和专业知识),不容易将之形式化、表达、沟通和同化,并且需要进一步进行思想消化。
伙伴心理亲密程度起作用
笔者提出,从二元伙伴那里接收隐性(相对于显性)知识,更有可能刺激知识接收者对知识作阐述,或者说,接收者协同和应用从他人那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从中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
在前述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二元心理亲密程度,即接收者对伙伴的亲密感和积极影响的程度,将增强接收者对隐性(但非显性)知识阐述的效果。因此,如上所述,接收者根据与合作伙伴的联系强度,可能会出于不同的动机,据此详细阐述从不同合作伙伴那里接收到的知识。总体来说,笔者对知识管理理论的应用,提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我们使用该模型提出了四个假设,再通过三项主要研究对其进行检验。
有关研究设定和检验方法,笔者不拟在本文详述,而集中阐释研究的发现和结果(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笔者的论文Does Receiving Knowledge Catalyze Creativity? A Dyadic-Level Contingency Model of Knowledge Type and Psychological Closeness on Knowledge Elaboration)。
扼要来说,笔者借鉴知识管理方面的文献,提出了一个二元级别的模型。当中,接收者从合作伙伴处接收到的知识类型(即显式与隐式),以及接收者与合作伙伴的心理亲近程度,共同决定了接收者的知识阐述,以及从伙伴传递来的知识中催化出创造力。
「隐性知识」催化创造力
结果表明,从伙伴那里接「隐性知识」会导致接收者详细阐述所接收的知识,并且当接收者与伙伴的心理亲密程度愈高时,这种相关性就愈强。这种二元层面的知识阐述,反过来又增强了接收者催化创造力。 相比之下,无论接收者与伙伴的心理亲密程度高还是低,从伙伴那里接收「显性知识」,通常对接收者对于知识的阐述的影响要弱得多。笔者这项研究结果表明,(一)「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有接收上的差异效应;(二)接收者对知识的阐述作为一个机制,至于伙伴之间的二元心理亲密性,是产生不同效应的临界条件。
笔者这项研究,除了扩展了关于团队内催化创造力的学术文献外,研究结果还为管理者提供了两个实用的见解,协助组织/公司激励出员工的创造力。
给企业高管两项启迪
首先,管理者可以通过促进员工之间二元隐性知识的共享或接收,更好地实现催化创造力。这种方法比其他选项更容易实现,例如,调整整体网络结构(如改变参与者之间的联系模式);或操纵网络的组成(如改变网络中参与者的稳定类型,包括特征、性质或资源禀赋等)。公司也可以鼓励员工使用导师方式(mentoring)和讲故事,作为在二元互动期间传递隐性知识的两种有效方法。
其次,公司还应该帮助员工建立心理上的亲密关系,以便从职能专家那里获得隐性知识,并将之更好地整合和应用,以催化创意的产生。例如,公司可以提供半私人空间,员工可以在那里喝咖啡;两个在工作中感到困惑的成员,可以碰面,展开对话,这样,就他们的问题分享不同的观点,解除了在正式团队会议上的限制。这种类型的设计,不仅为二元互动提供充足的机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培养了二元的亲密感,刺激了隐性知识共享,从而激发了二元创造力。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有效的知识接收和催化创造力模型,该模型以知识类型和心理接近度为触发因素,并以知识阐述为其基本机制。 研究结果证明,知识阐述是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机制,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得的隐性知识,可以催化接 收者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