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篇】— 刊於《經濟日報》2023年9月28日
分析師信息分享 盈利預測更精準
黃昊
科大商學院會計學系教授
臧蘊智
科大商學院會計學系副教授
金融行業大致分為「賣方」及「買方」兩邊。顧名思義,「買、賣」的含義,是指買入和賣出。在金融行業,資產管理基金、對沖基金、風險投資屬於「買方」;而投資銀行和證券經紀行等中介公司則屬於「賣方」。在投行或經紀行從事分析工作的人,稱為「賣方分析師」。賣方分析師基於他對某公司證券的獨家分析意見,向投資方給出投資買賣意見;而「賣方分析師」(以下簡稱分析師)無疑是資本市場中重要的資訊傳遞中介。
信息傳播重要渠道
分析師是公司信息傳遞的重要渠道,因此,有什麼因素影響分析師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師獲取信息的機制和方法,成為學術界一個關注焦點。有不少論文深入研究分析師技能和決策過程的性質。然而,大部分研究將分析師視為「信息獲取」和「生產」的孤立單位(isolated units),並把他們的績效表現,以及透過績效表現而贏取的聲譽,視為個人的和可移動的。當他轉到其他投行或證券公司工作,其表現和聲譽都不會受到影響。相較之下,組織經濟學的研究,通常把員工績效視為員工與公司兩者合成的產物。
事實上,金融分析師並不是孤立工作的。相反,他們在經紀行與其他研究和專注不同行業的分析師一起工作,並與他們分享信息。不過,目前大家對「信息傳播」和「信息協作」的研究和理解明顯有所不足。
企業理論認為,在很大程度上,組織的存在,是為了解決員工之間的協調問題,這樣,他們就不需要獲取生產所需的全部知識。引伸而言,在經紀公司這樣的知識密集型公司中,生產需要知識、獲取與溝通三者的協調。也就是說,當進行溝通時,分析師可以專心收集與其專業領域行業最相關的信息,同時從其他同事那裡,獲取可以作出更高質量和服務所需的廣博知識。這個理論有一個重要含義,即是分析師依賴組織來進行高質量的研究,但並不完全「擁有」他們的績效。因此,他們的部分研究品質和聲譽,不能在不同僱主之間轉移。
從特定組織資源尋找答案
為了檢驗分析師績效的一部分歸因於其組織或僱主的這一觀點,筆者進行了一項研究,聚焦關注特定的組織資源——索取專長於同一供應鏈上的有經濟關聯的其他行業的同事的知識。筆者假設,這種「索取」可以提高分析師的績效,原因有二。 首先,分析師如果對上下游行業的新聞和動態有所關注,保持警惕,就可以為自身所在行業提供更高質量的研究成果。過去有研究表明,對大宗商品價格、消費者需求或技術進步的衝擊,會波及到供應鏈的各個層面。因此,衝擊某一個行業的事件,這個信息對相關上游和下游行業也作出影響。 其次,如果分析師能夠從同事那裡獲得相關行業的有用信息,他們有能力對自己的行業作出更為精闢的研究,並且通過行業內「信息獲取」和「生產模式」的公共性(commonalities)中,取得經濟規模的效果。用淺白的話來說,就是吸取了公司內其他專精於相關上下游行業的更廣博知識,從而豐富了自身的知識深度和廣度。這樣,他們就能更容易成為該行業的專家。
同事之間的信息分享,可能透過各種私人管道進行,例如面對面討論、電話和電子郵件,而研究人員無法觀察到這些管道。因此,筆者推斷,此類活動發生,可以利用分析師與同事的行業之間的信息互補的高低程度,對分析師造成的不同的績效表現所顯示出來。
信息獲取與生產非孤立單位
筆者使用美國「經濟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的「基準投入產出調查」——(Benchmark Input-Output Surveys )的數據,來估計供應鏈水平一個行業( A) 對另一個行業(B)的依賴。有關的研究和統計的具體方法,不擬在本文詳述(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筆者的論文Cross-industry information sharing among colleagues and analyst research) ,而聚焦討論這項研究的結果。
正如上文提到,大多數關於金融分析師的研究,都將分析師視為「信息獲取」和「信息生產」的孤立單位,「單打獨鬥」,並將他們的表現和聲譽視為個人的和可移動的。 相較之下,組織經濟學研究通常將員工績效,視為工人與公司組合的財產。筆者透過上文所指的組織資源,這資源對分析師所產生的績效貢獻的證據,來解決這個差異。具體來說,我們研究經紀公司的知識資產(knowledge asset):與同處於經濟相關行業供應鏈上的同事之間的,跨行業的信息分享,對分析師會產生什麼影響或效果。
信息互補起關鍵作用
我們推算,「知識資產」對分析師個人的價值,取決於他們與同事之間的信息互補程度。 筆者把這種互補性程度,通過分析師自身所專長的行業,與其同事所專長的行業之間的經濟關聯性作出衡量,並使用 「基準投入產出調查」得出的數據進行計算。我們發現,在控制好經紀公司的其他資源的情況下,當分析師所在的行業,與同事的行業之間的經濟聯繫更強時,分析師會發布更準確的獲利預測,提供更有利可圖的股票推薦,透過盈利預測修正,引起投資人更大的反應。
為了強化主要發現,我們把與同事之間的經濟聯繫,分為「上游聯繫」和「下游聯繫」,並找到了分析師所作的營收(開支)預測,受益於與同事下游(上游)聯繫對分析師表現更好的相一致證據。我們還發現,在一位負責那些高度關聯行業的同事加入(離開)經紀公司後,分析師的表現會提高(變壞)。
信息分享建公司競爭優勢
總的來說,我們的研究發現,那些專長熟悉更多與經濟相關行業的同事,尤其那些能夠作出高質量研究的同事,分析師透過信息分享與協作,有更佳的績效表現。 同事專長熟悉(上下游)行業,對分析師給公司的營收(開支)作出的預測,呈現正相關,並且分析師同其高度經濟聯繫的同事,大家傾向同時發布盈利預測的修正。此外,研究還發現,分析師與其在經濟行業上緊密相連的同事,往往具有更高的行業專業化水平。總的來說,研究結果表明分析師依賴組織資源,來進行高品質的研究。 因此,他們的部分績效和聲譽,不能跨僱主轉移。
我們這項研究,透過確定有助分析師績效的特定組織資源,不僅擴展了這方面的研究文獻,還有現實層面的意義:作為行業專家,分析師可以透過與同事合作,促進跨行業的資訊流動,從而拓寬了我們對分析師作為資訊中介角色的了解。對經紀公司類似的其他知識密集型公司來說,我們的發現也具有務實的意義。 透過鼓勵員工之間的資訊共享,此舉有助公司創造出有利於員工績效的競爭優勢,並幫助公司留住人才。因為其員工的績效和聲譽,是歸功於組織資源而不太容易轉移到其他僱主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