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積極減碳之路值得各方從新的角度思考,掌握內地未來發展趨勢

陸恭蕙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
首席發展顧問

2020年9月22日,中國政府宣布2060年的零淨碳排放目標,這是令全球振奮的一大喜訊;此外,內地更在同年9月30日提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倡議。兩項聲明均於聯合國會議上宣布,反映中國希望透過多邊體系與各方攜手合作的決心。

碳中和承諾並非一蹴而就,是多年來內地政府智庫與大學及研究機構,就中國的全球責任這議題反覆探討的合作成果。即使落實方案在未來數年仍需更多的論證作決,但公布的減排目標和時間表已一錘定音。

2007年,時任總理溫家寶就中國經濟的發展道路,表達了「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評價後,中國政府已開始積極求變。直至2012年,中國共產黨修訂了黨章,把「生態文明建設」這一概念增補為全新綱領,為黨的整體發展和一眾幹部的未來工作釐定了清晰方向,指導他們在推動經濟增長之餘對環境予以同等重視。

2013年,中國政府發表「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隨後數年亦陸續就水源和土壤的污染制定一系列政策,水源保護和管治,以及修復受污染土地和恢復生物多樣性,遂成國家重大要務。另外,中國亦推行了多項先導計劃,其中一項涉及排放交易,還有一系列將在可見的將來牽引政策發展的試行措施,包括從會計角度計算生態價值(ecosystem value accounting)。

中國的憲法責任

2018年,中國政府已為修訂國家憲法作好充分準備,把「生態文明」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其中,而除了經濟和社會發展外,國家的政治和政策框架亦已把生態健康列為重要議題。

中國人民銀行於2015年出版的《構建中國綠色金融體系》同樣值得關注,當中詳述了為環保目標集資而對金融體系進行改革的方式和因由,屬全球中央銀行撰寫的首批同類報告,開創先河。這份報告更是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共同編製,反映中國在推進綠色金融的過程中採取了高水平的國際視野,意義深遠。

綠色金融已成為把資本導向低碳、零碳及有利環境持續發展項目之代名詞,當中需要龐大的資金作後盾,原因是全球大部分經濟活動所依賴的電力均來自化石燃料,這些燃料碳排放高,是導致全球暖化的主因。

要轉型至綠色經濟,需要政策的牽頭,意味著政府需擔當主導角色。中國所採取之道,是由政府透過法律上可行的監管框架釐定強制目標,無法遵守的企業將受到懲處。而另一方面,自由市場經濟體則較依重市場誘因邁向減碳目標,從而進行環境監管。然而,眾所周知,無論哪一種情況,若欠缺清晰而貫徹的政府政策和誘因,單憑市場的力量均無法改變大局。

跨界挑戰

事實上,綠色金融是一項橫跨不同界別的挑戰,牽涉不同行業和市場形形色色的實體投資。所推行的相關政策改革,需透過國內和國際層面,由政府把外在的負面環境影響內化(internalis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鼓勵該等內化行為,並調整大眾對風險的認知度,以促進綠色投資。

何謂「把外在影響內化」?與再生能源及轉廢為能等主題相關的基建項目往往耗時甚久,但對環境影響深遠。金融服務業現時對評估這類資產的專業知識尚未足夠。

目前,投資回報率下限仍是評估綠色投資的主要標準。要鼓勵各界大額投資於綠色項目,政府和相關專業人士需設法提升回報,即在財務回報以外增添非財務回報或社會回報,例如降低氣候變化風險、減少污染、改善公眾健康等,當中牽涉大量創新的工作。上市公司須披露ESG(環境、社會和管治)方面的資料,也同時向投資者展示公司如何應對相關風險(包括氣候變化相關風險),這必將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

即使市場參與者或許尚未充分了解其背後的重要意義,但中國已就採納和實行生態文明政策列明行動大綱,據此,中國在聯合國2015年的會議上積極推動通過《巴黎協定》,這項由多國達成的協定,以把全球氣溫升幅限制於攝氏2度以下為目標,並致力將其控制於攝氏1.5度之內,務求紓緩氣候變化所產生的負面影響。2016年,中國作為G20領導人峰會的東道主,把綠色金融定為會議的重要討論議題。

中國最新的碳中和承諾把氣溫升幅上限定為攝氏1.5度,對於這全球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而言,這是一個十分進取的目標。於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中(2021至2025年),國家將著手開展實現此目標的第一階段工作,而各後續計劃亦將朝實現碳中和的方向邁進。

迅速轉型

中國的當務之急,是盡快從高碳排放燃料轉型至低碳燃料,以天然氣取代煤,之後再以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取代天然氣,此外亦需開拓如氫能和生物能源等其他新能源。中國需在未來40年改革發電行業及工業,由於國內58%的電力均來自燃煤,此舉無異是一項重大的經濟和社會變革。

要玉成其事,代價是多少?在當局公布承諾後,清華大學的氣候變化研究所發表了一份報告,指出實現該目標所需總額高達174兆人民幣(約26兆美元)。要改革發電行業及工業,估計需於2020至2050年間投放138兆人民幣,相當於中國每年國家生產總值的2.6%。

完成未來十年的減碳任務後,中國必須在2030年起把每年的碳排放量再減少8至10%,無論以任何標準衡量,均屬驚人數字。為大幅減少車輛的汽油和柴油消耗,當局須同時推廣使用電動交通工具,並發展「循環經濟」,在生產過程把資源回收重用。

香港在這方面的任務更見重大,就是從國際金融中心轉型為亞洲區綠色金融樞紐。展望未來,香港需順應內地及國際的綠色發展趨勢,透徹了解亞洲相關的監管制度,並培育精通相關專業知識和人力資源的人才,協助社會達到從「啡色」經濟邁向「綠色」經濟的全面轉型。

這項工作需要深諳「可持續發展101」的通才,其中所涉獵的不僅限於科學、工程學和自然保育範疇,還有金融、會計、規劃、設計及建築、專業服務和公共行政學科。

年青一代嚮往美好的環境,期望開創新潮流,以滿足的心靈體驗和精神享受為重,以物質生活為輕。中國從減碳角度著眼,制定新的發展方向,值得各方借鏡。

2020922日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中國承諾於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資料來源:聯合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