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积极减碳之路值得各方从新的角度思考,掌握内地未来发展趋势

陆恭蕙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
首席发展顾问

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宣布2060年的零净碳排放目标,这是令全球振奋的一大喜讯;此外,内地更在同年9月30日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倡议。两项声明均于联合国会议上宣布,反映中国希望透过多边体系与各方携手合作的决心。

碳中和承诺并非一蹴而就,是多年来内地政府智库与大学及研究机构,就中国的全球责任这议题反复探讨的合作成果。即使落实方案在未来数年仍需更多的论证作决,但公布的减排目标和时间表已一锤定音。

2007年,时任总理温家宝就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表达了「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评价后,中国政府已开始积极求变。直至2012年,中国共产党修订了党章,把「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增补为全新纲领,为党的整体发展和一众干部的未来工作厘定了清晰方向,指导他们在推动经济增长之余对环境予以同等重视。

2013年,中国政府发表「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随后数年亦陆续就水源和土壤的污染制定一系列政策,水源保护和管治,以及修复受污染土地和恢复生物多样性,遂成国家重大要务。另外,中国亦推行了多项先导计划,其中一项涉及排放交易,还有一系列将在可见的将来牵引政策发展的试行措施,包括从会计角度计算生态价值(ecosystem value accounting)。

中国的宪法责任

2018年,中国政府已为修订国家宪法作好充分准备,把「生态文明」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而除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外,国家的政治和政策框架亦已把生态健康列为重要议题。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出版的《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同样值得关注,当中详述了为环保目标集资而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的方式和因由,属全球中央银行撰写的首批同类报告,开创先河。这份报告更是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共同编制,反映中国在推进绿色金融的过程中采取了高水平的国际视野,意义深远。

绿色金融已成为把资本导向低碳、零碳及有利环境持续发展项目之代名词,当中需要庞大的资金作后盾,原因是全球大部分经济活动所依赖的电力均来自化石燃料,这些燃料碳排放高,是导致全球暖化的主因。

要转型至绿色经济,需要政策的牵头,意味着政府需担当主导角色。中国所采取之道,是由政府透过法律上可行的监管框架厘定强制目标,无法遵守的企业将受到惩处。而另一方面,利伯维尔场经济体则较依重市场诱因迈向减碳目标,从而进行环境监管。然而,众所周知,无论哪一种情况,若欠缺清晰而贯彻的政府政策和诱因,单凭市场的力量均无法改变大局。

跨界挑战

事实上,绿色金融是一项横跨不同界别的挑战,牵涉不同行业和市场形形色色的实体投资。所推行的相关政策改革,需透过国内和国际层面,由政府把外在的负面环境影响内化(internalis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鼓励该等内化行为,并调整大众对风险的认知度,以促进绿色投资。

何谓「把外在影响内化」?与再生能源及转废为能等主题相关的基建项目往往耗时甚久,但对环境影响深远。金融服务业现时对评估这类资产的专业知识尚未足够。

目前,投资回报率下限仍是评估绿色投资的主要标准。要鼓励各界大额投资于绿色项目,政府和相关专业人士需设法提升回报,即在财务回报以外增添非财务回报或社会回报,例如降低气候变化风险、减少污染、改善公众健康等,当中牵涉大量创新的工作。上市公司须披露ESG(环境、社会和管治)方面的数据,也同时向投资者展示公司如何应对相关风险(包括气候变化相关风险),这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即使市场参与者或许尚未充分了解其背后的重要意义,但中国已就采纳和实行生态文明政策列明行动大纲,据此,中国在联合国2015年的会议上积极推动通过《巴黎协议》,这项由多国达成的协议,以把全球气温升幅限制于摄氏2度以下为目标,并致力将其控制于摄氏1.5度之内,务求纾缓气候变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2016年,中国作为G20领导人峰会的东道主,把绿色金融定为会议的重要讨论议题。

中国最新的碳中和承诺把气温升幅上限定为摄氏1.5度,对于这全球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而言,这是一个十分进取的目标。于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中(2021至2025年),国家将着手开展实现此目标的第一阶段工作,而各后续计划亦将朝实现碳中和的方向迈进。

迅速转型

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尽快从高碳排放燃料转型至低碳燃料,以天然气取代煤,之后再以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取代天然气,此外亦需开拓如氢能和生物能源等其他新能源。中国需在未来40年改革发电行业及工业,由于国内58%的电力均来自燃煤,此举无异是一项重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

要玉成其事,代价是多少?在当局公布承诺后,清华大学的气候变化研究所发表了一份报告,指出实现该目标所需总额高达174兆人民币(约26兆美元)。要改革发电行业及工业,估计需于2020至2050年间投放138兆人民币,相当于中国每年国家生产总值的2.6%。

完成未来十年的减碳任务后,中国必须在2030年起把每年的碳排放量再减少8至10%,无论以任何标准衡量,均属惊人数字。为大幅减少车辆的汽油和柴油消耗,当局须同时推广使用电动交通工具,并发展「循环经济」,在生产过程把资源回收重用。

香港在这方面的任务更见重大,就是从国际金融中心转型为亚洲区绿色金融枢纽。展望未来,香港需顺应内地及国际的绿色发展趋势,透彻了解亚洲相关的监管制度,并培育精通相关专业知识和人力资源的人才,协助社会达到从「啡色」经济迈向「绿色」经济的全面转型。

这项工作需要深谙「可持续发展101」的通才,其中所涉猎的不仅限于科学、工程学和自然保育范畴,还有金融、会计、规划、设计及建筑、专业服务和公共行政学科。

年青一代向往美好的环境,期望开创新潮流,以满足的心灵体验和精神享受为重,以物质生活为轻。中国从减碳角度着眼,制定新的发展方向,值得各方借镜。

2020922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中国承诺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資料來源:联合国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