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衍生產品可望在金融層面控制氣候相關風險。
助理教授陳展輝及副教授George PANAYOTOV
博士研究生儲莊
科大商學院金融學系
氣候變化所產生的長遠災難後果,對人類社會構成威脅。應對行動刻不容緩,對氣候變化的延遲響應,將令形勢進一步惡化,並有更大的機會面臨無法挽回的災難性損失。本文將對氣候衍生產品是否可以控制氣候相關風險的可行性進行探討。
1.多元氣候風險
氣候風險複雜而多元,一般可劃分為「實體」和「轉型」兩大類別。實體風險源自氣候衝擊從實物、營運或計劃等角度為經濟活動帶來的直接影響,以及對資產表現的連帶影響。面臨此類風險的公司有機會面對由於氣候問題,比如極端天氣和海平面上升等,直接引起的成本上升。舉例而言,承保沿海地區物業的保險公司,將面臨更大損失,而農業生產者亦較易受制於極端天氣情況。
至於轉型風險,則與影響過渡至零淨碳排放經濟所產生的不確定財務因素相關。這類風險由政策調整、技術革新,以及大眾喜好和社會風氣改變等因素造成,例如石化能源公司或會因原煤定價或當局對碳排放的限制而招損。氣候變化驅使下的科技進步和政策轉變,亦可能威脅部分企業現有的業務模式,例如傳統汽車業或會被電動車或燃料電池汽車所顛覆。
與氣候相關的實體和轉型風險已然或即將會影響絕大部分經濟領域。這些氣候風險的嚴重程度,取決於其為時長短、所在地域、受影響行業,以及緩解和適應氣候問題所採取的相關措施。倘若這些風險被錯誤解讀或控制失當,或會影響金融資產的價格,甚至威脅整個金融體系的運作。此外,中低收入家庭因氣候相關風險而蒙受的損失將尤為慘重,造成環境不公的問題,並損害社會福祉。總而言之,氣候變化和天氣情況所產生的實體和轉型風險,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極需創新解決方案。為此特設的金融衍生產品或有助應對挑戰。
2.現有的氣候衍生產品
過去20年,衍生產品一直是控制氣候相關風險的輔助工具之一。現時,不少農業、能源業及金屬行業的市場參與者,以及金融機構,均有進行各類相關的場外交易,或是於交易所買賣氣候衍生產品。目前市面上不僅提供傳統的氣候衍生產品、電力期貨,還有相對新興的產品工具,包括價格基於股票指數的ESG期貨及碳衍生產品。
有助緩減惡劣或反常天氣情況引致的相關風險的氣候衍生產品早於1996年就已面世。這些產品的回報,主要取決於相應的天氣指數,例如降雨量、溫度、濕度或降雪量。相對於傳統的金融市場,氣候衍生產品市場較不完善,主要在於其相關資產不可儲存。今天,氣候衍生產品主要供企業作對沖之用,以盡量降低反常天氣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另外亦供對沖基金和其他利用這些市場波動從中獲利的人士作投機之用。
然而,顯然這些現有的衍生產品的主要目的和作用並非為控制影響全球的氣候風險,而是讓企業得以把風險轉移予願意或更有能力應對風險的市場參與者來承擔。因此,市場需要一類全新的衍生產品可以更好應對環球的的氣候挑戰,創新ESG期貨產品便于近期應運而生。ESG交易所買賣基金及指數期貨市場近年同樣暢旺,交投量和未平倉量與日俱增。2020年第一季,ESG基金的全球投資額達456億美元(Morningstar,2020年)。這些衍生產品的市場能否進一步壯大,取決於ESG基金未來能否持續增長,成本能否下降。
3.衍生產品的設計和數據計算存有挑戰
現有的衍生產品數量遠遠供不應求。首先,在交易所上市的大部分氣候期貨和期權,所建基的天氣指數均聚焦於某個特定地方或地區劇變與非劇變天氣數據的總和,這些產品固然有助監控該地的氣候相關風險,但卻無助應對氣候風險所帶來的更廣泛影響。
第二,現有的衍生產品流動性不高。由於難以利用模型精準分析潛在氣象因子,氣候衍生產品亦難以準確定價,加上投資者對此市場及其所帶來的裨益認知不多,因此不欲主動參與此類交易。
第三,準確的天氣數據不易獲取,亦令開發氣候衍生產品的過程受到限制。惟有透過可信可靠的數據,方可計算相關價值鏈的環境因素和特質,從而設計出相應的氣候衍生產品。能否準確量化氣候風險,是評估借貸風險、為衍生產品定價和開發可持續金融產品等一系列財務方案的關鍵。
氣候數據平台和氣候金融科技方案,能為投資者提供可靠的、具有連貫性的且可資比較的數據,而氣候金融實驗室則有助將氣候風險數據集中處理和進行分析,並設計出創新的金融產品。最近,MSCI及Trucost等私人公司均設法構思新方案,針對整個生命週期的數據包進行收集、處理和傳送,從而更好地反映出資產層面的環境特征所蘊藏的市場價值和附帶風險。
4.氣候衍生產品帶來的新希望
鑒於市場對可有效控制氣候風險的金融產品需求日益殷切,衍生產品交易所亦有望能透過不同方式拓展業務,包括不斷完善現有產品和持續推陳出新。
各衍生產品交易所正尋求將可持續發展和氣候相關的因素計入現有的合約當中。企業和消費者均日益關注其製造或耗用的產品是否有利可持續發展,所以企業希望能更妥善監管和了解自身的供應鏈,以達致若干可持續發展標準。有鑒於此,衍生產品的合約有必要因應環保標準的變化而進行修訂。
舉例而言,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2020年發佈的國際公約規定,船舶須棄用高硫燃油,改用低硫燃油,這就逼迫現有的衍生產品必須改進行調整。最近,一些場外交易掉期合約亦已經過修訂,納入全新的可持續發展誘因機制。此機制分別於2019年8月及10月先後應用於場外交易利率掉期和外匯遠期掉期,交易對手若完成前設的特定可持續發展表現目標,應支付款項將可減少,若此機制同樣放諸於衍生產品,將可成為市場參與改善環保表現的財務誘因。
另外,市場亦推出全新期貨合約,以控制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輸電和儲能的風險。浮動的電價,為再生能源市場較小體量的參與者帶來挑戰,而現時再生能源電廠亦因無法有效進行對沖而難以獲得資金。新面世的金融產品,將可大大提升電力市場參與者控制風險的能力,並促進再生能源市場的發展。
5.結語
綜觀而言,氣候衍生產品有望從金融層面控制氣候相關風險,提供應對氣候挑戰的經濟誘因,並改善社會公義和福祉。然而,此類產品的市場能否進一步壯大和實現滿意收效,還有賴業界對氣候風險議題的持續關注,精確的氣候數據和分析模型,以及不同領域的持份者攜手合作。
衍生產品的合約有必要因應環保標準的變遷而修訂
參考資料
Alexandridis, A.與Zapranis, A. D.(2012), Weather derivatives: modeling and pricing weather-related risk,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2020), The green swan
U.S. 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2020), Managing Climate Risk in the US Financial System
Morningstar(2020), Global Sustainable Fund Flo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