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新冠疫情震撼國際社會,然而基於種種因素,惠理集團聯席主席蘇俊祺對中國市場的前景仍是非常樂觀。身為首間及唯一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的資產管理公司領導,蘇俊祺已準備就緒,期待迎接疫情過後的新機遇。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自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峻的全球經濟危機,這說法絕不誇張。需求、供應方面與金融的種種衝擊,加上政治上的亂局,重挫全球市場。
無人可預知危機後的全球經濟狀況,但有專家憑目前的經濟數據,作出有根據的預測。惠理集團聯席主席兼聯席首席投資總監蘇俊祺相信,無論怎樣,疫後的世界肯定不同。「雖然中國未必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推動力,但毫無疑問它的表現會超越其他市場。」
蘇俊祺相信,將來會出現更多的政府介入,更大量的印鈔措施,極低水平的利率,以及更大的資產泡沫。他認為,這資產泡沫肯定會拉闊貧富之間的差距,造成社會動盪。
「到某個時刻,制度便會崩潰。政治而言,左翼政治家會獲得支持,民望大升。到時,就會出現財富再分配的情況。」
蘇俊祺指出,雖然過去的50 至 70 年是全球財富累積期,但出現分配財富的時候,通常是因為戰爭或是政府改變分配資源的方式。蘇俊祺估計,在未來的五至十年,這情況會再現。
在消費方面,蘇俊祺預測,非接觸式經濟會盛行,包括電子商貿和線上娛樂的蓬勃增長。惠理集團已將投資組合作適當配置,以便受惠於新趨勢。
反思商業模式
蘇俊祺表示,企業須反思現時的商業模式。過往,適時制存貨管理是慣常做法。然而,企業現在應考慮,是否須要累積現金儲備作存貨及供應鏈管理之用。「商業領袖的思維也須改變。」
他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使資本主義及自由市場的潛在危機惡化,各樣的挑戰可動搖資本主義。「解決方法之一是改善社會福利制度。雖然或會影響國家經濟增長,但換來的是更和諧的社會環境。」
蘇俊祺表示,惠理集團未因疫情而將策略改變,中國終歸會是全球最大的市場,公司會把握中國的機遇。他又指出,中國的儲蓄率很高。「為求持續發展,我們須進入中國市場。」
蘇認為,中美關係現時是光明前的黑暗。現時,中國不似以往那麼倚賴出口和倚靠其他國家來擴展經濟。中國或許會被孤立一段時間,但中美並無選擇,最後必須再次保持友好、夥伴和盟友關係,他說。
中國將領先全球
蘇俊祺堅信,中國將比其他市場率先從疫情中復甦。他的預測乃基於中國的最新經濟數據。該等數據顯示,宏觀經濟及消費指標均呈現V型反彈。
根據2020年3、4及5月的數據,固定資產投資的按年數字,3月份下降9.4% ,但5月份則回升3.9 %。商品零售3月份下降15.8%,但5月份收窄為2.8%。
電力生產業亦然,3月份按年數字也下滑4.6 %,但5月份則回升4.3 % 。
消費品也如是,化妝品、傢俱、汽車、煙酒均呈現相同的V型反彈。
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正逐步恢復,箇中原因很多。蘇俊祺認為「中國[比西方國家]更有能力應付這危機。」他指出此乃先入先出現象。中國亦受惠於其龐大的中產階級,他們是全球儲蓄率最高群體之一。2017年全國總儲蓄率達47%,在世界銀行觀察的170 個國家中,排行第三位。
蘇俊祺指出,現時中國的經濟相當自給自足,這在對抗疫情大有幫助。「中國本身境內已包羅創新、生產、銷售及終端消費者。所以,相比其他國家,所受供應方面的衝擊也較輕。」
中國的刺激經濟方案,規模也比其他國家小。美國注入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18% 的巨額於刺激經濟方案,而中國的則只是國內生產總值5% 以下。
看好中國
「我們相當看好中國,」蘇俊祺說,他更引述某主要銀行的研究,表示中國仍按計劃朝著2030年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目標邁進。蘇補充說,關鍵的增長驅動力在於數個投資領域,包括消費升級、高資產值個人數目上升,及科技和5G 的廣泛應用。此外,升讀高等教育人數亦會增加,同時線上服務平台及健康護理產業,也會進一步發展與增長。
「現時中國的強勢不容忽視,它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16 %,換言之,我們可視之為一大資產級別。」
蘇俊祺估計,中國發展的步伐短期內不會放緩。「但須顧及的因素也不少,例如中美關係發展,以及新冠疫情會否捲土重來,只有時間可證明。但至少目前而言,今年下半年情況已改善了不少。」
現時,中國已不似以往那麼倚賴出口和不倚靠其他國家來擴展經濟
疫後市場展望
作為亞洲最大的獨立資產管理公司之一,惠理集團認為,考慮市場現時的風險因素,對中國市場以下的五個投資主題影響較少。
- 消費升級 ─ 趨向高價品牌的大潮流
- 科技及 5G ─ 研發創新及5G 的領先地位
- 高等教育 ─ 強勁需求及學費增加的可能性
- 線上服務平台 ─ 目前消費率及滲透率偏低
- 健康護理 ─ 人口老化及現有醫療開支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