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迫使企業重新審視供應鏈,並因時制宜,制定合適的應變計劃。
林至穎教授
科大商學院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兼任副教授
張洪濤教授
科大商學院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
在疫情爆發前,全球化令世界變得平坦,讓價值鏈得以貫穿多個國家,意味著供應鏈亦延伸至包含眾多互相倚賴的環節。但供應鏈環節越多,出錯和承受風險的機會也就越高。各環節相互間高度倚賴,亦令每個環節 (或每組環節) 的穩定性,成為了業務存續的首要條件。可是,百分百絕對的穩定性卻是個無法實現的理想,假如全盤倚賴單一區域或國家,不論供應鏈看來有多穩固,有朝一日也會發生變故。因此,跨國企業重整供應網絡從多方採購,實為當務之急。
話雖如此,要將大部份的價值鏈遷離中國,實在吃力又費時,箇中原因有幾個。首先,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並非經過任何人的明智策劃,亦非任何一位高瞻遠矚的領袖人物推行政策所致,而是經過數十年自然增長的整體成果。其次,在中國以外的價值鏈部份經過優化,並調校至足與中國工廠配合,以賺取更高利潤。這種運作系統因應前提條件(使用中國工廠一直運作),為賺取最大利潤而經過優化,缺點是一旦前提條件因國際政局有變而消失,整套系統就無法迅速調節過來。
企業將生產程序遷移至中國需時數十年,要撤離自然也需要一段時日,蘋果電腦便是個好例子。大部份蘋果手機都在中國製造,原因並非在於當地低廉的勞動力,而是因為周邊有各種各樣的輔助工業和大量高水平的工程師。如此自然而成又龐然巨大的架構,要短短幾年便複製至印度或其他地區,自是極其困難。
成衣時裝業是另一例子。對許多時裝品牌來說,將成衣採購由中國轉移至其他亞洲生產國並不可行,原因主要與物料、產量,和能力有關。首先,亞洲的紡織及成衣供應鏈非常倚賴中國供應布料、服裝配件及其他投入。其次,許多周邊國家的產能已見限(例如越南目前的產能已飽和),皆因自中美貿易戰以來,美國零售商將部份生產線遷移至這些國家,藉以減低以中國作為單一採購源的風險。第三,孟加拉、印度等其他生產國的技術、工藝和產品種類仍未能追上或替代中國。
國家安全及政治健康
利潤並非唯一的考慮。對美國和歐盟而言,財務及經濟利益在一方面自是必要考慮,但在另一方面,亦必須顧及國家安全和政治健康。地球村的運作建基於信任和安全,就如正常人會重視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多於錢財一樣,一個正常的國家也會以國家和國民的安全為重,寧願犠牲依賴從敵對國家進口而得來的生活水平。新冠肺炎疫情令西方國家明白到,關鍵醫療物資關乎一國的安全利益,重要性堪比先進的軍事武器。待疫情過後,相信更多西方國家政府會採取更強勢姿態,指示、鼓勵、誘導甚至威迫關乎國家安全的主要產品製造商遷返本國,或轉移至獲他們信任或控制,而又道德價值觀念相同的地區。
當然,這或多或少也涉及與中國脫鈎或削弱關係,有些行業進行得較快,有些則會較慢,但步伐會因中國人口老化而加快。由於突然撤離中國會過度干擾供應,美國政府或會逐步提高從中國進口的關稅。
當安全凌駕於成本之上,而製造業又相繼撤出中國,究竟產品會在何處生產?相信這要視乎產品的性質而定。大致而言,低端產品的生產多會轉移至印度及越南、印尼等其他亞洲國家;中端產品會在南韓、台灣及墨西哥生產,而高端產品將重返日本、歐洲及美國的製造業市場。至於遷離中國的速度,就視乎這些國家可以多快建立起所需的產能和產量,包括基建和支援網絡集群。
供應鏈岌岌可危
目前,越來越多國家實施嚴格措施遏止和預防病毒傳播,例如取消國際航班、關閉邊境、限制交通,以及在邊境實施特別檢疫規定,疫情產生的連鎖效應亦開始擴大。最明顯的例子是,某些國家的境內或跨境貨品運輸變得困難又昂貴。許多行業的供應鏈受到供應商和消費者兩面夾擊。政府下令封城或實施檢疫規定導致停產、零部件短缺、物流延誤、消費需求大跌,以及伴隨而至的資金流動問題,或會令供應鏈的某些部份突然崩解,加上供應商與客戶之間存有倚賴,全球生產網絡運作複雜,供應鏈崩解可能會產生骨牌效應,波及同一供應鏈的其他環節。對許多公司而言,這場前所未見的危機是存亡之秋,中小企業尤需掙扎求存。
供應鏈持份者也許可承受暫時停產,但經濟衰退及全球需求萎縮對他們的影響必定更大。疫情打擊需求,時裝業首當其衝。由於大量商店倒閉,商品消費偏低(只有食品和必需品倖免),歐美的時裝零售商,包括小型專門店、快速時裝巨擘及大型折扣店,連同熱門電子商貿網站,甚至奢侈品牌,在過去數月紛紛取消已計劃的生產訂單,或押後產品付運。更甚的是,在新冠疫情持續蔓延下,更多的商業倒閉和裁員行動或會加重抑制消費支出。
目前,西方的零售商流動資金緊絀和信貸困難,而同一問題或會蔓延至整個供應鏈,導致數以百萬計的製造商瀕臨破產邊緣,尤其使中小型工廠岌岌可危,繼而引致全球供應鏈出現架構重整。疫情爆發亦可能迫使供應鏈加快數碼轉型,並使電子商務需求鏈的數量增加。至於會否導致庫存管理出現變化(例如應急庫存貯備、30天緩衝存貨等),以及加快製造業重返本國的速度,仍有待觀察。
消費習慣或已改變
與此同時,一些消費習慣亦可能從此改變,在新的零售環境下,某些類別/領域的增長將會較快。例如,在疫情爆發後,個人護理產品、消毒劑、體能訓練及醫療檢測等與健康衛生相關的消費開支將居高不下,甚至長期持續上升。近期盛行的網上娛樂及遙距工作/學習趨勢,亦大有可能變成長久的模式,帶動網上閱讀、網上工作平台和遙距會議等軟件和流動應用程式的需求。
目前,齊心抗疫是全球首要任務,以防這場疫症對全球經濟和供應鏈造成永久損害。為此,國際社會必須小心翼翼維持公開而有效的多邊貿易制度,促使貨品和資訊的流通,畢竟如今人流已受限制,此舉更形重要。
此外,不論是原材料和零部件供應商、製造商還是零售商,供應鏈各持份者均應齊心協力保障工人及供應鏈合作夥伴的生計。唯有此舉,供應鏈才有望在這場數十年來最嚴峻的危機之中化險為夷,盡早恢復正常。
長遠而言,企業需要徹底審視供應鏈,制定應變措施及風險管理政策,避免一面倒採用只著重成本的採購策略;相反,應為供應鏈的各個關鍵環節物色多個供應商,一旦某些供應商出乎意料未能供貨,其他供應商也能隨時增產補上。換言之,企業應建立更廣大靈活的供應鏈,雖然成本略高,卻可享有多元化的採購組合,以及更廣大的供應商網絡。在這變幻莫測、紛擾不斷的時代,只有具備強大的全球供應商網絡與深厚的供應商關係,企業才能穩佔最有利位置迎接新挑戰。
香港的角色減退
自鄧小平時代起,香港已開始擔當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橋樑。今後,隨著時局轉變,香港這個角色預計雖不至於消失,但作用應大不如前。此一變化會對利豐等貿易及供應鏈管理公司帶來嚴重影響,這些企業不應只順應大勢,而是應未雨綢繆早作準備,務求在新國際環境下繼續保持競爭力。
舉例說,利豐大可繼續借助本身與亞洲及東歐生產商和供應商的往來關係,但卻可能要捨棄目前不設廠房及倉庫的輕資產營運模式。知名品牌零售商會趁著價值鏈改組的機會,確保自身供應來源穩定,而利豐一直賴以成功的純中間人兼供應鏈代理角色,或將無以為繼。利豐最近決定私有化,看來是為了讓公司享有更大自由度進行長遠改革。該公司可考慮與產能完備又合作多年的廠房加強夥伴關係,並將廠房納入為數碼化供應鏈的一員。
關於中國
企業將生產程序遷移至中國需時數十年,要撤離自然也需要一段時日
關於香港
自鄧小平時代起,香港已開始擔當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橋樑。今後,這個角色預計雖不至於消失,但作用應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