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發展蓬勃,充滿增長機會,世界各地對金融科技專才的需求日益殷切。且聽業界人士現身說法,他們的建議有助決策者、教育機構和業界持份者制定有效策略,藉以挽留、吸引及培育人才。

在金錢的流動與管理上,金融科技解決方案將發揮更大作用,這已是各界的共識。電子錢包及無現金支付系統漸趨普及,業界對虛擬銀行牌照的興趣激增,凡此種種,莫不證明這種發展趨勢。

話雖如此,至少在短期內,有一道障礙限制了行業的自然增長。目前,香港具有相關技術和能力的專業資格人才數目,根本不足以應付急速上升的需求。正當一眾僱主密鑼緊鼓準備轉型,爭取早著先機,卻因人才短缺而被逼放慢發展步伐。

基於這個原因,科大商學院獲研究資助局轄下的主題研究計劃撥款,現正進行全面研究,探討行業現況及人才短缺的成因,目的是向各持份者提供實際建議,採取最合適的對策。

研究項目負責人兼科大商學院院長譚嘉因教授指出:「這項研究旨在推動業界、教育機構和決策者支持香港轉型為國際金融科技樞紐。」

研究第一階段與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合作進行,已於6月8日以網上研討會方式公佈主要研究結果。

(左起)科大商學院院長譚嘉因教授聯同金管局金融科技總監周文正、安永人力資本服務合伙人鄭添之,一起參與由香港數碼港行政總裁任景信主持的網上研討會。

這項名為《金融科技業界專才發展、能力及人力資源》的研究,包含三個主要目標:了解香港金融科技業的人力資源現況;找出主要的「人才缺口」;及列出從業員的必備核心能力以支持長遠發展策略。

研究於去年8月展開,邀得合共80家機構參與,另亦採取網上調查形式及專訪28位具影響力的高級行政人員,目的是聆聽傳統及虛擬銀行、保險公司、初創企業、監管機構和其他「推手」的意見,一起探究行業發展的驅動力及主要關注範圍。

「研究發現,企業應優先處理的事項之一是建立夥伴關係,」科大商學院金融科技研究項目高級主任楊淑敏說:「夥伴關係指資深與新晉從業人員之間的合作,以及金融科技與生活生態系統之間的合作,目的是締造完美的顧客或用戶體驗。」

其他優先事項包括:「合作式競爭」[與競爭對手合作改良產品] 、與監管機構增加具建設性的交流、建立信任以吸納顧客,以及開拓跨業界的合作。

研究亦發現,行業非常缺乏各個環節的技術和數據技能人才,這是業界最大的憂慮。

「這的確是相當的挑戰,」楊淑敏說:「『人員能力』最大的缺口,出現在中層管理和初級的職位 ─ 即大多數的員工。至於技術準備充足程度,許多機構均意識到本身落後於形勢。」

如要補救,僱主應提升現有員工的能力,令金融專業人員更精通科技,而科技人員亦要通曉金融知識。此外,根據收生人數,預期2024年將有1,600 名金融科技畢業生,人數不足以應付市場需求,本地大學應開辦更多金融科技課程。


在解釋研究結果得出的勝任能力模型時,安永人力顧問服務合伙人鄭添之指出,有必要掌握行業的精神,並且培育更高水平的人員。

研究列出十三項核心能力,分為三組,分別是人才屬性、業務與客戶互動、工作方式,內容涵蓋企業精神、學習敏銳度及創新導向 ;共同增值;及活用數據洞悉前景和卓越執行能力。


金融科技專才13項核心能力

這些能力可作為招聘、培訓和規劃時的參考,也適合銀行及其他機構採用,以應付新工作方式及顧客需求的變化。

「我們需要可延展的衡量制度,作為行業的基礎,以便今後繼續擴展,」鄭添之說:「我們所觀察的,都是可以培訓、清晰可見及易於量度的行為,在各樣特質中取得平衡。例如,學習及敏銳度都與思維相關,亦能反映世界的演進。」

隨後的小組討論由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任景信主持,旨在帶出更多不同的觀點與角度。

舉例,香港金融管理局金融科技總監周文正指出,業內不論數據科學家還是網絡安全專家,人才都很短缺。這是非常逼切的問題,但是情況有望改善。

「現時越來越多大學開辦[相關]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課程,」周文正道:「此外,香港的金融人才其實不少。試想,當中如有百分之十完成培訓,提升了科技能力,情況又會怎樣呢?」

譚教授同意業內人士再培訓是可行的發展方向。這次研究的勝任能力模型將有助開發課程,培育相關技術及軟技能。

「研究結果對金融科技界、教育機構及政府均有裨益,」譚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