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发展蓬勃,充满增长机会,世界各地对金融科技专才的需求日益殷切。且听业界人士现身说法,他们的建议有助决策者、教育机构和业界持份者制定有效策略,藉以挽留、吸引及培育人才。

在金钱的流动与管理上,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将发挥更大作用,这已是各界的共识。电子货币包及无现金支付系统渐趋普及,业界对虚拟银行牌照的兴趣激增,凡此种种,莫不证明这种发展趋势。

话虽如此,至少在短期内,有一道障碍限制了行业的自然增长。目前,香港具有相关技术和能力的专业资格人才数目,根本不足以应付急速上升的需求。正当一众雇主密锣紧鼓准备转型,争取早着先机,却因人才短缺而被逼放慢发展步伐。

基于这个原因,科大商学院获研究资助局辖下的主题研究计划拨款,现正进行全面研究,探讨行业现况及人才短缺的成因,目的是向各持份者提供实际建议,采取最合适的对策。

研究项目负责人兼科大商学院院长谭嘉因教授指出:「这项研究旨在推动业界、教育机构和决策者支持香港转型为国际金融科技枢纽。」

研究第一阶段与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进行,已于6月8日以网上研讨会方式公布主要研究结果。

(左起)科大商学院院长谭嘉因教授联同金管局金融科技总监周文正、安永人力资本服务合伙人郑添之,一起参与由香港数码港行政总裁任景信主持的网上研讨会。

这项名为《金融科技业界专才发展、能力及人力资源》的研究,包含三个主要目标:了解香港金融科技业的人力资源现况;找出主要的「人才缺口」;及列出从业员的必备核心能力以支持长远发展策略。

研究于去年8月展开,邀得合共80家机构参与,另亦采取网上调查形式及专访28位具影响力的高级行政人员,目的是聆听传统及虚拟银行、保险公司、初创企业、监管机构和其他「推手」的意见,一起探究行业发展的驱动力及主要关注范围。

「研究发现,企业应优先处理的事项之一是建立伙伴关系,」科大商学院金融科技研究项目高级主任杨淑敏说:「伙伴关系指资深与新晋从业人员之间的合作,以及金融科技与生活生态系统之间的合作,目的是缔造完美的顾客或用户体验。」

其他优先事项包括:「合作式竞争」[与竞争对手合作改良产品] 、与监管机构增加具建设性的交流、建立信任以吸纳顾客,以及开拓跨业界的合作。

研究亦发现,行业非常缺乏各个环节的技术和数据技能人才,这是业界最大的忧虑。

「这的确是相当的挑战,」杨淑敏说:「『人员能力』最大的缺口,出现在中层管理和初级的职位 ─ 即大多数的员工。至于技术准备充足程度,许多机构均意识到本身落后于形势。」

如要补救,雇主应提升现有员工的能力,令金融专业人员更精通科技,而科技人员亦要通晓金融知识。此外,根据收生人数,预期2024年将有1,600 名金融科技毕业生,人数不足以应付市场需求,本地大学应开办更多金融科技课程。

在解释研究结果得出的胜任能力模型时,安永人力顾问服务合伙人郑添之指出,有必要掌握行业的精神,并且培育更高水平的人员。

研究列出十三项核心能力,分为三组,分别是人才属性、业务与客户互动、工作方式,内容涵盖企业精神、学习敏锐度及创新导向 ;共同增值;及活用数据洞悉前景和卓越执行能力。

金融科技专才13项核心能力

这些能力可作为招聘、培训和规划时的参考,也适合银行及其他机构采用,以应付新工作方式及顾客需求的变化。

「我们需要可延展的衡量制度,作为行业的基础,以便今后继续扩展,」郑添之说:「我们所观察的,都是可以培训、清晰可见及易于量度的行为,在各样特质中取得平衡。例如,学习及敏锐度都与思维相关,亦能反映世界的演进。」

随后的小组讨论由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行政总裁任景信主持,旨在带出更多不同的观点与角度。

举例,香港金融管理局金融科技总监周文正指出,业内不论数据科学家还是网络安全专家,人才都很短缺。这是非常逼切的问题,但是情况有望改善。

「现时越来越多大学开办[相关]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周文正道:「此外,香港的金融人才其实不少。试想,当中如有百分之十完成培训,提升了科技能力,情况又会怎样呢?」

谭教授同意业内人士再培训是可行的发展方向。这次研究的胜任能力模型将有助开发课程,培育相关技术及软技能。

「研究结果对金融科技界、教育机构及政府均有裨益,」谭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