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pal BHATTACHARYA教授在香港及其他地區進行研究,發現謀殺、自殺和意外死亡會降低受影響單位及鄰近單位的樓價,研究結果獲《經濟學人》報導
根據科大Utpal BHATTACHARYA教授、西南財經大學黃菊和哥本哈根商學院與科大的Kasper Meisner NIELSEN的研究 ─「價格溢出:凶宅奇案」,香港的凶宅對鄰近房屋造成奇特的漣漪效應。
該研究指出,成為凶宅的單位平均跌價19%,與凶宅同一樓層的單位跌價9%,同座的單位跌幅為6%,而同屋苑的單位則為1%。撰文者表示,如果屋內發生謀殺、自殺或其他非自然死亡事件,便被視作「凶宅」。
價格溢出效應在許多金融市場都會出現,主要是資產價格受一些特殊衝擊所造成,繼而影響其他資產的價格。該研究針對被稱為「凶宅」的單位,嘗試了解單位可能出現的負面需求衝擊或正面供應衝擊,例如包括「下跌質素」令潛在買家卻步,不願購買該單位或鄰近房屋,自然造成負面需求衝擊;又如凶宅業主希望盡快拋售單位,則會造成正面供應衝擊,導致價格受壓。兩種情況都有機會使鄰近房屋價格下跌,惟這首次同類研究嘗試將價格下跌總結歸納,最終發現該等價格下跌大多由需求效應所致。
港人提防凶宅
在香港,賣家必須公開房屋是否凶宅,而一般住戶往往對凶宅避之則吉。大部分香港人相信樓價的心理因素與風水法則相關,認為非自然死亡會造成過多負能量,削弱單位價值。因此,地產公司根據本地新聞整理並保存凶宅資料庫。
自殺是房屋變成凶宅的主要原因,佔研究樣本的88%,意外是第二常見的原因,佔樣本的7%,謀殺僅佔2%。
漣漪效應
為檢視凶宅對樓價的影響,撰文者採用房產經濟中的標準做法,並就依時變動單位特性、單位固定效應和年月固定效應對價格進行計算。
撰文者發現,房屋變成凶宅後價格下跌19%;受影響樓層的單位價格下跌8.9%;受影響樓層上下一至三層的單位價格下跌8.3%;受影響樓層上下四至六層的單位價格下跌7.5%;受影響的同座單位價格下跌6.2%;與凶宅鄰座的單位價格下跌3.3%;受影響屋苑的單位價格下跌1.3%。
謀殺事件對單位價格的負面影響最大,如屋內發生謀殺,價格下跌34.5%。謀殺事件對鄰近單位價格的負面影響亦為最大,受影響樓層的單位價格下跌19.2%,受影響的同座單位價格下跌10.2%,而受影響屋苑的單位價格下跌4.7%。
價格下跌影響深遠
受影響單位、樓層或同座價格下跌並非短暫現象。即使過了三年,價格仍不見回升。凶宅的價格並無復甦跡象,在有關研究的16年樣本期內,凶宅價格並未回升。與凶宅同層的價格則告回升,但速度相當慢。隨著時間過去,受影響的同座單位和屋苑可能會進一步跌價。
研究結果與世界其他地方有何關聯?根據澳洲、英國和美國的101份報章的報導,這些地方的凶宅跌價25%。《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同樣提到,與凶宅有關的標籤效應可導致單位價格下降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