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商學院舉辦專題研討會,比較印度、香港及內地的初創生態系統,探討它們如何面對失敗和克服挑戰,取得最終成果
科大商學院與亞洲協會合辦的專題研討會於 2019 年11月舉行,是一系列有關以創業為主題的活動。是次研討會名為 《早著先機 ─ 新世代對話:印度、香港和中國的企業橋樑 》 ,目的為鼓勵三地企業家建立更緊密的連繫。
為期兩天的創業主題活動分別於亞洲協會及香港科大舉行,多位來自不同地區和行業的創業人士和專家參與不同專題討論小組,講述創業時所經歷的挑戰和獲得的成就。
活動由印度駐港總領事Priyanka CHAUHAN 女士主持開幕儀式。香港科大的研討會針對探究香港初創公司為何能將業務規模擴大至國際,但在開拓創業家思維的成果方面則有限的原因。相反,印度初創公司的蘊含創業家思維和文化,但在全球擴張業務方面則面對不少困難。
缺乏信念
研發免提手機ORII智慧戒指的Origami Labs 的CEO及聯合創辦人黃家恆先生表示:「香港的初創企業生態發展歷史尚短。雖然已具備系統,而且資訊發達,亦有創業投資公司和機構嘗試推廣創業文化,但這必須是由心而發,我認為本港對創業家精神始終還缺乏信心。」
身為香港科大MBA 校友的黃家恆認為,缺乏信心的原因是由於香港並無明確實例展現創業家的成功例子。他說,頂尖的一百間新上市公司大同小異,但卻暫時沒有初創公司能突圍而出,躋身其中。
黃氏說:「創業家只有在能獲利的情況下方願意冒風險。」他補充表示,初創公司能有如此收益的能力尚待證明。因此,有志的香港創業家傾向往海外實踐創意,並選擇在海外而非本地擴展。
研討會的講者留意印度的創業精神大為不同。IvyCap Ventures 執行合伙人Ashish WADHWANI表示,過去的五十年中,每十年印度便有一個行業由寂寂無名冒出頭來。印度文化由創業精神驅動,在紡織、寶石、汽車零件和資訊科技服務等行業均有成功的創業例子。但是,印度初創公司在擴展業務方面卻面對重重困難。
Wadhwani說:「 印度的社企創業家人數眾多,而挑戰往往是讓業務得以擴展和全球化。 成功達到這目標者只佔少數,許多初創公司仍未能充份發揮這方面的潛力。」
成功的動力
香港及印度的初創公司雖有所不同,但他們有著謀求成功的動力。Wadhwani說,類似的科大研討會可發揮積極作用。 「我們談論彼此相同之處,不是採取 “你和我” 的態度,而是要發掘雙方的共同點。」 Wadhwani 認為:「兩地的創業家都以目標而非金錢為動力。成立初創公司通常是受熱誠所帶動,是由心而生的決定。」
這正正說出研討會中講者的情況。印度網上課程供應商edX 的地區主管Amit GOYAL 是懷著協助弱勢社群獲得教育的信念而設立公司。Origami Labs 黃家恆則是被其弱聽父親所啟發,而 Young Master Brewery 創辨人Rohit DUGAR 辭任金融業的高薪厚職,正是為了追尋正宗微釀的熱忱。
小組成員認為下一步便是環繞產品可行的生態系統,然後便擴展。Goyal 說:「一定要為公司增值。與其聚焦於低成本製作,初創公司應思量產品如何創造長期的生態系統,這亦包括擴大業務的計劃。」
小組成員說,怎樣達到成功並無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一些公司可能專注向國際擴大規模,其他的則著重產品的發展。每個成功故事都為有意創業的人提供不同的學習重點。
生產智能電單車的印度公司Ather Energy 的業務總裁Ravneet PHOKELA 表示,在擴展之前構建生態系統至為重要。相反地,將數百年歷史的產品重新定位便是Dugar 成功的關鍵。Peak Venture Partners 執行合伙人 Samir SHAH 說:「每樣產品的生命週期都不同,而每間公司各個階段的生命週期亦有異。」
小組成員均同意現時是作出決定的好時機。Phokela 表示:「商學院所提及的理想職位,現時在初創公司的世界就能實現出來。人們對初創公司有信心,有合適的人才,亦有獲取創業資本的機會,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