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擁有創新理念及優秀人才,初創企業要取得成功也絕非易事。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分享了科技園公司如何幫助初創企業,將意念轉化為商業上可行的產品及方案。

新晉企業家首先要明白,很多看似無懈可擊的構思和勢必大受歡迎的產品,在現實世界大多卻無疾而終。成功與失敗,往往取決於他們能否清楚理解商業世界的運作方式,並願意在關鍵時刻聽取務實意見。
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表示,成功的企業家需要的不僅是一個好構思。他說:「所有初創企業都不只是一個意念或一項技術,均需要人才作後盾,資金和商業應用亦是不可或缺。」科技園公司的任務是提供一個蓬勃的生態圈,進一步支援創新企業,並促進創科發展。黃克強說:「香港有不少頂尖優秀的大學,很多研發工作均是在實驗室進行;我們的角色則是推動這些意念『落地』及商品化,讓創新者實現他們的夢想。」
成敗之差
科技園公司推行一系列創業培育計劃,以全面支援初創企業的不同需求。這些計劃著重研發嶄新技術、突破性的業務模式及生物醫療領域。參與計劃的初創公司將能獲得各樣支援,如產品開發、尋找工作空間、交流活動、資金申請等,更甚至有機會獲得巨額資助。
黃克強指出,計劃主要目標之一是助培育公司的科研成果「落地」應用,確保創辦人了解企業架構、知道如何尋找投資者,以及洞悉消費者的需求。要認可及接納申請公司提出的產品或概念,首先要全面審視潛在的法規問題、認清目標市場及行業應用,並深入評估進入市場、推廣、訂價及售後服務計劃。
他說:「我們經常建議初創公司,即使他們已經具備發展大計,但仍需穩中求變。無論其本身的業務計劃是否完備,我們都會建議他們審視管理模式,並考慮在發展路上是否需要及時調整,這些都是成敗關鍵。有些人或許會堅持己見,然而謙卑也是步向成功的一大要素,應積極接受新想法及聽取別人的意見。」
這些計劃已漸見成效。目前,有超過320家公司參與創業培育計劃,約650名「畢業生」中,不少已逐漸擴展其業務,嶄露頭角。人才方面,現時科學園內的工作人口有近13,000,其中約9,000人參與研發工作。在科學園內的760間公司中,有70間是由科大校友成立,他們代表了由師生主導的常規項目,並以實現長期營運為目標。
他續說:「約有六至七成的初創企業來自大學。一般而言,以科學或技術研發為本的團隊便可聯繫我們。他們的申請一旦獲接納,便須通過營運目標評估,提交未來二至四年在集資或企業發展方面的里程和目標。我們的團隊將每隔兩個月檢視他們。然而我們不是股東,而是像導師般積極引領初創企業,助他們邁向正確方向。」
科技園公司收到的計劃書大致分為三種:一是根據「共享經濟」原則開創的創新商業模式,然而通常難以作出準確評估;二是針對應用程式、電子產品或可再生能源方面的科技構思,一般需進一步的研發工作;三是生物科技相關的項目,如DNA排序、診斷學以至幹細胞的突破性研發,這些項目涉及較高風險、監管審批及實驗室工作,因此需要較長的時間。
黃克強表示,日後可能會較著重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等領域,但相同的核心原則仍然適用。他說:「我們不是銀行,因此初創企業必須有啓動資金,你必須找到信任你的投資者,說服他們之餘,構思行業應用才是最終考驗。」
力求進步
有見及此,科技園公司教導初創企業如何向潛在投資者講解,吸引他們投資股份或私募股本。初創企業需不斷改良或重新創造產品。以芬蘭公司Rovio Entertainment的著名遊戲「憤怒鳥」為例,據稱這款遊戲在成功大受歡迎前就足足經歷了35次反覆修改。
黃克強說:「初創企業雖然在技術研發上少不免遇到困難,但這並不是最大的問題。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募集資金、現金流轉、定價分銷、尋找市場及商品營銷等商業問題。」
他又指:「我亦會建議以合夥形式經營的初創企業,首先應訂立股東協議、釐清合作關係,如此才能在無論順境或逆境時互相支持、合作無間。」

「我們像導師般積極引領初創企業,助他們邁向正確方向。」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
關於香港科技園公司
- 香港政府於2001年設立的法定機構
- 匯聚超過750家科技公司
- 專注五大重點科技發展群組 — 生物醫藥科技、電子、綠色科技、資訊及通訊科技、物料與精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