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氏家族慈善基金主席馮葉儀皓女士證香港社會企業的發展過程。葉氏家族慈善基金提供資源以支持社會企業精神,包括撥款開辦教育課程及實踐項目,以啟發新一代的社會企業家及慈善創業投資者,他們發光發熱。

大約九年前,馮葉儀皓女士應其父親要求,開始執掌家族慈善基金。本身為執業律師的葉女士,便着手研究慈善事業的發展動向,發現香港的社會創業及慈善創投領域有殷切的發展需求。

在過去,社企往往是由非政府組織發起的副業,旨在提供就業機會或籌募資金。例如,長者服務機構會開設聘用長者的咖啡店,但該咖啡店從不會被視為 「可持續的業務」 。

實踐使命

葉女士認爲,真正的社會創新者會聚焦於其使命和擬解決的社會問題。非牟利機構有時只着重提供社會服務,往往忽略了這可能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注重實踐其使命的社企,取向則大為不同。

「許多時候,最初的目標可能是為了解決某個社會問題,但當該問題得以解決後,他們仍然能夠持續發展業務。時至今日,雖然仍有社會企業家受到個人經歷所啟發而投身社企界,但他們會更深入地思考本地需求和目標市場。」 葉女士解釋說。她又補充,當今的社會企業家亦具備凝聚專業團隊的能力。

2013年,基金會夥拍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開展了其中一個機構的重點項目「 啟發社創思維」。自2015 年起,該項目獲政府的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 (社創基金) 支持,並擴展至其他大學。

由「 啟發社創思維」 項目支持的「公益創業及慈善投資」課程,讓學生有機會學習和體驗社會企業家和慈善創投的實質工作。學生不單可為社企擔任顧問,更可在課程的最後階段為社企爭取由基金會提供的250,000 港元資助以發展業務。

葉女士表示,該課程內容創新,不但有助建立本地社企生態系統,亦有助培育下一代商業領袖接棒成為社會企業家。香港社企界近年的發展,也讓她感到鼓舞。

為課程物色合作夥伴時,葉女士和基金會團隊有機會與眾多社會創新者緊密合作,亦因此對成功的社會企業家所需具備的素質,有著深刻的體會。

變革理念

除了熱忱和奉獻精神外,成功的社會企業家亦要有清晰的願景。在看到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後,他們必須有具體解決方法,亦要有能力激勵其團隊實施所提出的方案。

「我們經常問那些創辦人:你的改變理論是什麼? 」 葉女士說。「出色的社企創辦人,會像科學家般驗證其構思。」

社會創新人士最終要驗證其方案,所以因時制宜的能力亦非常重要。一旦最初的解決方案通過驗證而發現不可行,社會企業家便須嘗試其他的方法。

近年,香港社會創新生態系統的發展支援日漸增多,政府和其他私人慈善基金正發揮越見積極的角色。葉女士說,其中增長的主要動力源自獲政府獎券基金撥款五億元成立的社創基金,而這是政府首次資助社會創新活動相關的牟利企業。

葉女士表示,參照全球社會創新的經驗,香港社會企業生態系統内各持份者有更加緊密合作的空間。

她以數項美國倡議為例,其中的「肯定教育 - Say Yes to Education 」 計劃,凝聚了費城社區各界,協力確保每位青年都有接受專上教育的機會。經過多年的社區對話,計劃方能在不同持份者之間建立互信,最終這個協作模式證明有效,而該計劃現已在全國推行。

同樣地,我們的「 啟發社創思維」 計劃亦在本港社區(包括學生、社企,甚至商界)產生長遠的正面影響。許多曾攻讀「公益創業及慈善投資」課程的學員,已在私營機構就業,協助商界推動社會創新。

身為科大校董會成員的葉女士說,支持社會創新並不意味必須要成為全職的社會企業家。「我們有些任職商界的校友,在公司企業資源的支持下成為內部創業家,一如社會企業家般開展社會創新項目。」他們運用在課程學習所得,在其公司內推動改變,開闢出社會創新之路, 葉女士說。

「出色的社企創辦人,會像科學家般驗證其構思。」
葉氏家族慈善基金主席馮葉儀皓

葉氏家族慈善機構簡介

  • 由葉謀遵博士於2012年創辦
  • 在2013年於科大開辦「公益創業及慈善投資」 課程 (其後擴展至香港其他大學)
  • 目前已有338 名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到相關的社企及社企財政實務知識,並已有51 間社企受惠於學員策劃的顧問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