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氏家族慈善基金主席冯叶仪皓女士见证香港社会企业的发展过程。叶氏家族慈善基金提供资源以支持社会企业精神,包括拨款开办教育课程及实践项目,以启发新一代的社会企业家及慈善创业投资者,让他们发光发热。

大约九年前,冯叶仪皓女士应其父亲要求,开始执掌家族慈善基金。本身为执业律师的叶女士,便着手研究慈善事业的发展动向,发现香港的社会创业及慈善创投领域有殷切的发展需求。
在过去,社企往往是由非政府组织发起的副业,旨在提供就业机会或筹募资金。例如,长者服务机构会开设聘用长者的咖啡店,但该咖啡店从不会被视为 「可持续的业务」 。
实践使命
叶女士认为,真正的社会创新者会聚焦于其使命和拟解决的社会问题。非牟利机构有时只着重提供社会服务,往往忽略了这可能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注重实践其使命的社企,取向则大为不同。
「许多时候,最初的目标可能是为了解决某个社会问题,但当该问题得以解决后,他们仍然能够持续发展业务。时至今日,虽然仍有社会企业家受到个人经历所启发而投身社企界,但他们会更深入地思考本地需求和目标市场。」 叶女士解释说。她又补充,当今的社会企业家亦具备凝聚专业团队的能力。
2013年,基金会伙拍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开展了其中一个机构的重点项目「 启发社创思维」。自2015 年起,该项目获政府的社会创新及创业发展基金 (社创基金) 支持,并扩展至其他大学。
由「 启发社创思维」 项目支持的「公益创业及慈善投资」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和体验社会企业家和慈善创投的实质工作。学生不单可为社企担任顾问,更可在课程的最后阶段为社企争取由基金会提供的250,000 港元资助以发展业务。
叶女士表示,该课程内容创新,不但有助建立本地社企生态系统,亦有助培育下一代商业领袖接棒成为社会企业家。香港社企界近年的发展,也让她感到鼓舞。
为课程物色合作伙伴时,叶女士和基金会团队有机会与众多社会创新者紧密合作,亦因此对成功的社会企业家所需具备的素质,有着深刻的体会。
变革理念
除了热忱和奉献精神外,成功的社会企业家亦要有清晰的愿景。在看到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后,他们必须有具体解决方法,亦要有能力激励其团队实施所提出的方案。
「我们经常问那些创办人:你的改变理论是什么? 」 叶女士说。「出色的社企创办人,会像科学家般验证其构思。」
社会创新人士最终要验证其方案,所以因时制宜的能力亦非常重要。一旦最初的解决方案通过验证而发现不可行,社会企业家便须尝试其他的方法。
近年,香港社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支持日渐增多,政府和其他私人慈善基金正发挥越见积极的角色。叶女士说,其中增长的主要动力源自获政府奖券基金拨款五亿元成立的社创基金,而这是政府首次资助社会创新活动相关的牟利企业。
叶女士表示,参照全球社会创新的经验,香港社会企业生态系统内各持份者有更加紧密合作的空间。
她以数项美国倡议为例,其中的「肯定教育 - Say Yes to Education 」 计划,凝聚了费城小区各界,协力确保每位青年都有接受专上教育的机会。经过多年的小区对话,计划方能在不同持份者之间建立互信,最终这个协作模式证明有效,而该计划现已在全国推行。
同样地,我们的「 启发社创思维」 计划亦在本港小区(包括学生、社企,甚至商界)产生长远的正面影响。许多曾攻读「公益创业及慈善投资」课程的学员,已在私营机构就业,协助商界推动社会创新。
身为科大校董会成员的叶女士说,支持社会创新并不意味必须要成为全职的社会企业家。「我们有些任职商界的校友,在公司企业资源的支持下成为内部创业家,一如社会企业家般开展社会创新项目。」他们运用在课程学习所得,在其公司内推动改变,开辟出社会创新之路, 叶女士说。

「出色的社企创办人,会像科学家般验证其构思。」
叶氏家族慈善基金主席冯叶仪皓
叶氏家族慈善机构简介
- 由叶谋遵博士于2012年创办
- 在2013年于科大开办「公益创业及慈善投资」 课程 (其后扩展至香港其他大学)
- 目前已有338 名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到相关的社企及社企财政实务知识,并已有51 间社企受惠于学员策划的顾问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