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創業和慈善創投在香港可能仍屬新興領域,而科大工商管理碩士校友馮敬良(Kieran)不但對行業十分熟識,且充滿熱誠。他擔任葉氏家族慈善機構的顧問,作為社會企業與資源之間的橋樑,把創投基金與公益創業者互相連繫。

「同理心指理解用戶以至所有持份者困難的能力,是公益創業的成功關鍵。」
葉氏家族慈善機構顧問馮敬良
科大工商管理碩士

Kieran 熱愛創業和科技,他表示:「我非常欣賞業界的協作思維、對試驗不同方案持開放態度,以及重視領袖能展現的無私特質。」

他對創業改變社會的概念很感興趣,想以自己的創業經驗幫助其他創業者或志同道合的人驗證他們的想法和拓展業務,希望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

「我兒時受傳統『捐贈和做義工』的回饋社會方式薰陶。我很高興能將自己的創業背景和社會影響融入到公益創新這個嶄新領域,以解決更重要、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Kieran在科大修讀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前已取得計算機科學學位,並有商業管理經驗。憑藉對科技的見解、商業領導才能及使命感,他選擇了公益創新作為事業。

技與創業融合

科技無疑是強大的工具,但許多初創企業和公司在解決商業或社會問題時未能善用科技。Kieran 在公益創新行業發現這個問題,總體上亦觀察到這點。

他表示,採用技術對所有類型的機構而言都可能非常昂貴及耗時,建議有意創新的人先了解用戶的真正需求。

Kieran 說:「要解決這問題,便要明白用戶所需及日常的使用環境,才去找尋方案。例如設計思維能發揮關鍵作用。」

他建議:「與其將絕大部分資源放在新推出的產品或服務中,不如將資源分散於幾代產品,這樣便可了解用戶的行為,聽取意見,希望解決未來幾代產品的設計問題。」

在創業世界中,一切都是精益求精。他補充說,現有的產品和服務也可以逐代改良。

耳目一新的經歷

Kieran在科大修讀了公益創業及慈善創投課程後,決定投身香港新興的公益創新行業。他攻讀工商管理碩士的暑假期間,在香港首屈一指的社會企業加速器­­ ─心苗亞洲實習,其後在該課程的四個學期中義務擔任助教,再於新世界發展集團的初創孵化公司Eureka Nova工作。

Kieran分享了他對公益創業者所需特質的見解,指出成功的關鍵在於同理心、堅持、成長思維和溝通技巧。

他表示:「同理心指理解用戶以至所有持份者困難的能力,最好有第一手經驗。堅持強調不怕失敗或願意接受挑戰的重要性,但靈活變通同樣重要。」

「成長的思維意味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提高洞察力。溝通是重要的,即使有遠大的理想,如果不能有效溝通,就無法吸引所需的人才和資源。」

身兼多職培養公益人才

Kieran決心回饋社會和母校科大。他認為來自不同背景的工商管理碩士學生有助培養他的領導持質,讓他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更有效地與人溝通。Kieran現為科大評議會委員,負責促進科大和各屆校友的交流。

他還擔任「 啟發社創思維 - Nurturing Social Minds」的校友會主席 。該校友組織為200多名公益創業課程的舊生提供平台,讓他們掌握該領域的發展,並為各自分享所屬公司的公益活動,這亦是Kieran推動回饋社會的另一個平台。

Techstars Startupweekend創業活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創業週末)吸引超過55個城市參與,Kieran向參與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