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會長鄭惠貞提醒畢業生、僱主、教育工作者及政府,必須因應工作職位及就業模式的轉變,設法努力適應當中的新趨勢。

「年輕一代應學懂靈活處事和適應變化,不要劃地為牢,應放眼香港以外的工作機遇。」
香港的成功,建基於港人能夠靈活變通,應對全球競爭。新科技時代已來臨,影響廣泛,對企業和業界人士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而香港能否維持原來優勢則是一大考驗。
誠然,當前的工業革命影響無遠弗屆,不論僱傭模式、招聘方法、培訓需求、僱員期望,以至社會規範,也面臨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此發展大勢,利弊交雜的情況勢必持續。故此,勞資雙方不論身居何職,欲成何事,如要持續發展,使香港繼續傲視國際,則必先為未來十年作充份打算。
舊時代一去不復返
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會長鄭惠貞指出:「我們目睹科技正取代個別工種,如低技術和製造業的重覆性工作職位;其他如文書處理一類的工種或會同樣面臨淘汰。話雖如此,事實上還有許多工作是電腦不能應付的,舊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今時今日的僱員,只要具創造力、批判思維和良好人際關係,仍大有作為。」
展望將來,鄭惠貞表示引起職場變革的因素不只科技。人口變動無論在本港,還是世界各地,也是另一個重要因素。為了應對人口變動的影響,我們需要投放充足資源,作好準備。
在企業和政府的層面,負責資源規劃的人員須重點考慮人均壽命延長和低生育率帶來的影響。與此同時,因應勞動人口的教育水平不斷提高,一方面要致力創造相應的就業機會,另方面可考慮外判、轉移工序至境外和自動化等具成本效益的方法,務求兩者達致平衡。
「總而言之,培訓當今的年輕一代不能再依循原來的方法。當我上大學時,社會普遍相信學校所教的技能在職場可終身受用,現時年輕一代需要的技能不盡相同,我們不應只向他們灌輸專門的知識,相反,他們應要學懂靈活應變、人際交往、數碼科技,創意和解難等方面的能力。」
她強調,培訓下一代不單是僱主的責任,社會各界亦要同時付出。例如,新加坡政府也率先為當地市民提供再培訓,使他們掌握新技能應付工作所需,並確保他們明白學習新技能是十分重要。
「當然這並非純粹是技能提升的問題,他們的思考方式及解難能力也要同步改善。過往香港長期實行填鴨式教育,現在的學生要在創新和分析能力方面加強。他們必須學懂靈活處事和適應變化,並且不要劃地為牢,應放眼香港以外的工作機遇。」
面對現實
個別低技術僱員起初也許不願意適應時代轉變,但終歸也要面對現實。
「即使他們可暫時『保住』工作,但所從事的工種將來或會消失。如果他們不學習新技能,當將來工作被淘汰或被機器取代時,便會十分徬徨。」她續說,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協助不同機構和人力資源管理從業員應對將來的轉變,當中包括認識數碼化變革和應變管理。機構如何應對轉變,取決本身的文化、架構和開放程度。
「世上沒有一套方法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例如,不少企業有讓初級或年輕僱員參與決策,說明職場上各人都有參與機會,相信對爭取更多員工認同大有好處。」
熟悉數碼科技,兼具敏銳商業觸覺的人力資源團隊,能夠引領公司革新應變。他們必須理解改變背後的原動力,往往不一定由機構內部自發,而是為了要克服外來挑戰,或是追上客戶及競爭對手的科技水平,力求免受淘汰。
這種情況常見於專業服務、商業顧問及物流等企業,它們必須走在時代的尖端,保持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並且達到客戶的期望。
她表示:「今時今日,僱主對職能的界定,不如以往般明確。」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最近一項有關未來職場技能的調查顯示,相對只擁有專門技能或經驗的求職者,僱主對可適應不同文化、富創新思維、具企業家精神和擅長溝通的求職者更感興趣。
「從前,我們作招聘決定,多靠審視履歷,從中選取具備相關工作經驗最豐富的求職者,做法簡單直接。現在,我們則會看重具備可靈活應用的技能之人才,不只留意其過往工作經驗。」
「為了香港的未來,我們需要重新檢視本地的教育制度,留意畢業生是否符合市場需要。香港年輕人必須擴闊視野,深入了解世界。他們要熱衷追求知識,培養開放思維,增進適應能力,以迎接未來的挑戰。」
鄭惠貞
- 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會長
- 香港管理專業協會會士及其人事管理委員會主席
- 港鐵人力資源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