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会长郑惠贞提醒毕业生、雇主、教育工作者及政府,必须因应工作职位及就业模式的转变,设法努力适应当中的新趋势。

「年轻一代应学懂灵活处事和适应变化,不要划地为牢,应放眼香港以外的工作机遇。」

香港的成功,建基于港人能够灵活变通,应对全球竞争。新科技时代已来临,影响广泛,对企业和业界人士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而香港能否维持原来优势则是一大考验。

诚然,当前的工业革命影响无远弗届,不论雇佣模式、招聘方法、培训需求、雇员期望,以至社会规范,也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此发展大势,利弊交杂的情况势必持续。故此,劳资双方不论身居何职,欲成何事,如要持续发展,使香港继续傲视国际,则必先为未来十年作充份打算。

旧时代一去不复返

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会长郑惠贞指出:「我们目睹科技正取代个别工种,如低技术和制造业的重复性工作职位;其他如字处理一类的工种或会同样面临淘汰。话虽如此,事实上还有许多工作是计算机不能应付的,旧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今时今日的雇员,只要具创造力、批判思维和良好人际关系,仍大有作为。」

展望将来,郑惠贞表示引起职场变革的因素不只科技。人口变动无论在本港,还是世界各地,也是另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应对人口变动的影响,我们需要投放充足资源,作好准备。

在企业和政府的层面,负责资源规划的人员须重点考虑人均寿命延长和低生育率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因应劳动人口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要致力创造相应的就业机会,另方面可考虑外判、转移工序至境外和自动化等具成本效益的方法,务求两者达致平衡。

「总而言之,培训当今的年轻一代不能再依循原来的方法。当我上大学时,社会普遍相信学校所教的技能在职场可终身受用,现时年轻一代需要的技能不尽相同,我们不应只向他们灌输专门的知识,相反,他们应要学懂灵活应变、人际交往、数码科技,创意和解难等方面的能力。」

她强调,培训下一代不单是雇主的责任,社会各界亦要同时付出。例如,新加坡政府也率先为当地市民提供再培训,使他们掌握新技能应付工作所需,并确保他们明白学习新技能是十分重要。

「当然这并非纯粹是技能提升的问题,他们的思考方式及解难能力也要同步改善。过往香港长期实行填鸭式教育,现在的学生要在创新和分析能力方面加强。他们必须学懂灵活处事和适应变化,并且不要划地为牢,应放眼香港以外的工作机遇。」

面对现实

个别低技术雇员起初也许不愿意适应时代转变,但终归也要面对现实。

「即使他们可暂时『保住』工作,但所从事的工种将来或会消失。如果他们不学习新技能,当将来工作被淘汰或被机器取代时,便会十分彷徨。」她续说,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协助不同机构和人力资源管理从业员应对将来的转变,当中包括认识数码化变革和应变管理。机构如何应对转变,取决本身的文化、架构和开放程度。

「世上没有一套方法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例如,不少企业有让初级或年轻雇员参与决策,说明职场上各人都有参与机会,相信对争取更多员工认同大有好处。」

熟悉数码科技,兼具敏锐商业触觉的人力资源团队,能够引领公司革新应变。他们必须理解改变背后的原动力,往往不一定由机构内部自发,而是为了要克服外来挑战,或是追上客户及竞争对手的科技水平,力求免受淘汰。

这种情况常见于专业服务、商业顾问及物流等企业,它们必须走在时代的尖端,保持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并且达到客户的期望。

她表示:「今时今日,雇主对职能的界定,不如以往般明确。」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最近一项有关未来职场技能的调查显示,相对只拥有专门技能或经验的求职者,雇主对可适应不同文化、富创新思维、具企业家精神和擅长沟通的求职者更感兴趣。

「从前,我们作招聘决定,多靠审视履历,从中选取具备相关工作经验最丰富的求职者,做法简单直接。现在,我们则会看重具备可灵活应用的技能之人才,不只留意其过往工作经验。」

「为了香港的未来,我们需要重新检视本地的教育制度,留意毕业生是否符合市场需要。香港年轻人必须扩阔视野,深入了解世界。他们要热衷追求知识,培养开放思维,增进适应能力,以迎接未来的挑战。」

郑惠贞

  • 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会长
  • 香港管理专业协会会士及其人事管理委员会主席
  • 港铁人力资源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