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科技為何對中國就業市場的影響有別於其他國家,科大商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朴之水正進行一項有關分析中國職業和工作數據的研究,並歸納出一些有趣結論。
隨著機械人和人工智能(AI)的興起,人類對科技如何塑造未來的工作產生濃厚興趣,但同時也憂慮新科技會令就業機會消失。值得注意的是,人類自蒸汽時代起已屢表憂慮,至今電腦年代的影響更老生常談。儘管有研究表明,電腦的出現確實導致某些行業的就業率下降,但這跌幅在大多數情況下已與其他行業的就業升幅抵銷,而部分新增的職位(如電腦系統管理員)是因新科技而產生。因此,儘管科技日新月異,全球仍未出現大規模的失業問題。另一方面,科技提高了僱員的生產力,促進經濟快速增長,同時也為全球消費者創造新產品並提供便利。然而,有些人依然擔心新科技(尤其是AI)本質上與過往的技術有所差異。
經濟學家一般都反對科技變革等於人類末日這觀點。經濟學家與只留意哪些工作可由機器代勞的工程師不同,他們會更關注科技變革是否可令人類得益。他們還認識到科技可以取代某些工種,但亦可以輔助某些行業發展。
工作性質的變革
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詳細的微觀數據發現,隨著時代改變,科技日益發達,外判趨勢漸逐盛行,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對知識型、非重複工作的需求穩步增加,但對重複工作(知識型和人手型)的需求則逐步減少。由於許多中等技能的員工都只負責處理重複工序,這導致工資兩極化的問題出現。只有難以取代且要求解難能力的高技能工種,以及低技能的服務導向型工種(如理髮師和司機等)會出現就業率上升的局面。然而,我們對中國、其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工作性質變化所知甚少。世界銀行在《2019年世界發展報告:工作性質的變革》中指出,較貧窮國家工作性質變化的情況較為複雜,要求中等技能和重複型的工作並不一定像美國一樣面臨消失的危機。事實上,我們的研究顯示,中國的情況與美國恰恰相反,中等技術行業的實際就業率在2000年至2015年間有所上升!
欲了解為何科技對中國的影響有別於其他國家,我們必須知道,除了科技變革之外,其他一些基本因素(特別是全球化、結構轉變和技能供應因素)也在影響許多國家的工作性質。當各國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鏈時,預期重複密集型的工序將從高收入國家外判至低收入國家。因此,中國專注發展組裝業務,或會增加對重複型工作的需求。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歷了結構轉變的階段,令農業職位的數目下跌,但工業的就業機會則有所增加。但直至目前為止,最重大的轉變是服務業的職位數目穩步上升,佔非農業勞動人口的比例從2000年的28%增至2016年的43%。商品和服務需求的變化改變了市場對不同工種的需求。最後,較貧窮國家勞動人口的教育水平往往較低(或掌握較少技能),這可能會令重複與非重複工作的分配未如理想。
中國職業和工作數據
我正在帶領一項關於中國工作性質的研究項目,以更深入了解當地的情況。我們分析了中國人口普查和小型人口普查的詳細職業數據,並協助收集了關於中國勞工實際工作的新調查數據。我們於2018年與武漢大學、斯坦福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科院)聯合開展調查研究項目「中國企業─勞動力匹配調查」(CEES),調查對象為五個省份的2,000家製造企業和15,000名僱員。中國社科院先前亦於2016年進行了中國城市勞動力調查(CULS),調查對象為全國六個大城市的數千名僱員。有一項相關項目採用了CULS數據以及來自其他41個國家的調查數據,以更深入了解工作性質於不同國家的差異。
以上項目提供了一些關於中國工作性質的有趣見解。首先,我們通過分析CEES的企業和僱員數據發現,跨國企業(外資或出口)對重複工作(以及教育程度較低的僱員)的需求較大,但對知識型非重複工作(以及教育程度較高的僱員)的需求較少,與中國專注參與全球價值鏈中重複密集型工作的情況相脗合(李宏彬等,2018年)。我們基於CULS數據所進行的跨國分析也顯示,如中國和其他中低收入國家參與全球價值鏈中更多的專門工作,對重複工作(尤其是低技能僱員)的需求便會越大(Lewandowski等,2019年)。 該分析還發現,中國和其他中低收入國家管理和專業工作的性質較富裕國家更加重複,而有關電腦使用率的科技因素大致解釋了這種差異。
按照人口普查和小型人口普查數據計算出的中國職業結構變化表明,要求中等技能的重複密集型職位隨著時代轉變而日益增加,主因是結構轉變擴大服務業的規模,從而增加了大量重複密集型的零售職位(都陽、朴之水,2017年)。但是,這分析結果無法解釋職業結構中工作性質為何隨著時代轉變而發生變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專業服務業等技能密集行業的增長速度並未超越其他行業,即使製造業和服務業也是如此。儘管大專畢業生佔勞動人口的比例有所增加,但許多近屆畢業生卻無法從事管理和專業類型的工作,反而趨向從事零售甚至生產操作的工作。我們研究發現,高技能職位需求的增幅只在2010年至2015年期間高於中技能職位需求的增幅,而整體的重複密集程度亦只在同期下降。
全球最大的工業機械人使用國
因此,全球化和結構轉變都是中國工作性質變化有異於美國的原因。然而,種種跡象都表明,隨著中國逐漸富裕,科技進步和勞動人口的技能提升將令更多職位需要處理知識型非重複工作,同時市場會對重複工作的需求減少。自2010年以來,結構轉變的特點至少在於技能密集型職位和工作的增幅都較其他行業為快。中國逐漸在全球價值鏈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非再繼續專注最重複密集的工作。為適應快速上升的工資水平,企業因應市場對知識型非重複工作的需求上升的趨勢日益壯大規模,並提升生產力和變得更為資本密集。中國已大幅使用機械人,自2016年以來已超越德國、韓國、美國和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械人使用國。
總而言之,未來中國和全球職場將越來越重視高技能工人在解決問題、監督下屬和與他人相處方面的能力。除了幫助學生發展這些技能外,科大及其他機構的研究人員亦須仔細觀察工作性質的變化趨勢,並思考科大及其他機構所開發的新科技將如何影響未來的工作情況。去年,麻省理工學院成立了一個研究未來工作情況的藍帶工作小組來評估這一問題(見https://workofthefuture.mit.edu)。科大可以從東方的獨特視角出發,提供關於未來工作情況的見解。
參考
都陽、朴之水,《中國工作和技能需求的變化》,世界銀行集團(WBG)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DRC)關於中國新增長動力報告的背景報告,2017年
都陽、李宏彬、馬弘、朴之水、施新政,《全球化及中國的工作需求》,科大工作論文,2018年
Piotr Lewandowski、朴之水、Wojciek Hardy、都陽,《科技、技能和全球化:以調查數據解釋重複和非重複工作在國際上的差異》,科大新興市場研究院工作論文,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