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協會(青協)高級顧問王䓪鳴博士認為,無論生活在哪個年代,人們總需要適應環境,並尋求新的技能和處事方式。王博士曾於包括青協等多個公共服務機構、企業和咨詢組織擔任不同要職,貢獻社會。

「我們需要以新的態度迎接新科技年代的來臨。」
科技、人口發展新趨勢和不斷演變的社會風氣等因素,正迅速改變傳統的職場及工作。種種跡象顯示,這些改變將會持續。
若僱主、教育工作者和相關人士有先見之明,準備充足,我們亦毋需杞人憂天。
王䓪鳴說:「當前勞工市場的變化非常明顯,但我仍抱樂觀態度。人類總能適應新的發展趨勢,但要達此目的,教育不可或缺。我們必須了解市場所需的畢業生和技能」。王博士曾於不同公共服務機構出任公職,往績卓著,在教育方面,她是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顧問委員會成員,亦曾任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
她指出,科技進步的影響明顯,當中數碼化的發展令資訊更流通,有助提升營商效率。
顯而易見的風險
然而,年輕人及一般上班族的生活很容易被科技「支配」,令新一代需承受真正的風險。因此,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導師必須設法取得平衡,教授他們如何有效地使用和「掌控」高科技工具和系統,使他們能夠應付新挑戰,並掌握應有知識來施展所長。
與此同時,我們需要為新一代繼續培養五項重要的非技術技能。這些技能的精髓是不變的,掌握它們可令年輕一代更易適應環境,受尊重,並可繼續朝正確的方向發展。
「這五種技能正是市場所需,具備這些技能,意味你可在不同崗位上都可發揮所長,並在職場上靈活發展。每位僱主都在物色具備這些能力的年輕人。我認為這局面是不會改變的。」
首先,你需要累積基礎知識,既要精於一門學科,又要博聞,且要積極學習新知識。這是擔任所有崗位的基本要求。
此外,人際關係和溝通技巧也非常重要。許多人以為在社交媒體平台上人脈廣闊,或經常使用即時訊息工具便代表擅長交際。然而,王䓪鳴對此不以為然,強調全方位改善社交技巧是必要的。
「現今,香港人的溝通技巧非常薄弱,很多學生無法清晰地書寫英文,或以英文表達己見。許多僱主表示,甚至有不少[求職者]不懂撰寫求職信,更遑論能寫出文法準確的句子。」
加強溝通技巧
要解決這問題,我們可讓學生及早適應職場。她建議大學除了可設立語言中心外,還應為大一學生安排必修課程,以提高他們的書面和口語溝通技巧。
「年輕人可能有很多想法,但他們缺乏自信,怯於表達。我發現不少人在說話時不願與人作眼神交流,這也反映他們欠缺基本和良好的社交禮儀。我認為年輕人太擔心犯錯。」
「我非常關注溝通水平不斷下降這現象,並認為學校及大學機構應有所作為,大膽爭取『社會平衡』,避免只讓科技主導。我們還應在新科技年代發展新作風。大學及學校應關注學生發展,讓畢業生同時具備所需的知識和相應技能,以便他們能夠順利就業。」
最後,王䓪鳴還將創新、創造能力及解難能力視為所需的五種技能。她認為應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互動學習,讓他們多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而非只堅持傳統的單向授課方式,因為老師並不一定較學生博聞。
「現今社會上有各種不同的學習方式;經實驗及探索後,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每件事都有是非之分。我們必須鼓勵年輕人在思考時跳出固有框架,而不僅是為了通過考試或擬出更亮麗的履歷。」
她補充,新科技發展或意味著未來的工作類型與現時不同,但具備這五種技能的人總能順利適應就業環境。
王䓪鳴還認為,大學和學校可以在幫助學生規劃人生時作更多準備,使他們了解自己的興趣和優勢之餘,還可以知道市場需求。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切實評估不同的就業前景和期望。
「一直以來,我們都致力爭取教育普及,但到了求職時,錯配的問題往往會出現,因此,我們應推出再培訓計劃,將職業技能的標準提升至大學水平,並利用大數據來了解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這一切正在進行中,但速度和效率還應進一步提升。」

王䓪鳴博士
- 香港青年協會高級顧問
- 全國政協委員
-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顧問委員會成員
- 前行政及立法局議員